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食品卫生
预防毒蘑菇中毒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06-24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预防毒蘑菇中毒
    当前正值夏秋季节,天气多雨潮热,适宜野生蘑菇的生长繁殖。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非专业人士难以鉴别,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死亡率极高。省卫生计生委提醒公众,如无专业人士指导,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以防中毒发生。
 
 一、毒蘑菇简介
 毒蘑菇是指对人或动物有毒的一类高等担子菌,常生长在树木多,有腐叶、潮湿且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我国已知毒蘑菇种类超过400种(包括可疑有毒蘑菇),我国毒蘑菇中毒以牛肝菌科和鹅膏科为主,高发省份除山东外,还包括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常常存在于多种蘑菇之中。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因采食野生蘑菇造成的中毒甚至死亡案例,尤以610月为高发期,它已成为对我国居民威胁最大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二、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
  由于蘑菇中毒与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毒蘑菇中毒症状极其复杂,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
  1.胃肠炎型
  潜伏期多为10分钟至2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10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大多良好。
  3.肝脏损伤型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30小时,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轻度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不严重,直接进入恢复期。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少数病例有心律失常、少尿、尿闭等表现。
  4.溶血型
  潜伏期一般612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5.光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一般12天,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该型一般预后良好。
  根据文献报道,有一些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与以上各型不尽相同,包括以急性肾脏损害、横纹肌溶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由于证据尚不充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毒蘑菇中毒的预防
  预防毒蘑菇中毒,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蘑菇而避免采食,如无充分把握,不随便采食野蘑菇;二是在食用野生蘑菇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后,应尽快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素,同时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三是进食了毒蘑菇,即使只有较轻微的中毒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去医院诊治。因为有时消化道出现的症状可能很短暂,在1-2小时后能得以缓解,但内脏损害和溶血反应可在6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生,并危及生命。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