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06-01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一、病例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胃肠道症状、疲乏、结膜充血、腹痛、腹泻、蛋白尿、血尿和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尿素氮(BUN)、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都升高。这些检查结果都提示患者肝脏、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出现损害。而重度发热伴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动态监测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程主要分 3 个时段:
(一)发热期:是指起病最初的1周,有明显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一般淋巴结肿大发生在此期。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期是指发病的第 7~13天,各种实验室指标也明显异常。
(三)恢复期:2 周以后,患者基本进入恢复期,症状开始好转,检测指标开始恢复正常。
三、治疗
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四、宿主和传染源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可能为牛、羊、犬等家养动物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另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也是传染源。
五、传播途径
蜱叮咬是传播途径之一,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也可导致感染。
六、流行病学特征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多发生在4~10月份,主要分布在于中、低度海拔山区、丘陵等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农村地区,发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七、   预防与控制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三)避免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物品直接接触。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