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评价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11-05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分享:
一 目的
|
评价的目的是从采取的行动中吸取知识和经验,以便改进今后的行动;对正在计划中的行动,评价的目的这使计划的行动更加完善,使计划成功的机会最大。 1、保证规划设计和规划执行的质量 2、科学地说明规划的价值 3、汇报成果,争取支持 4、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健康教育主要干预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对决定的多种因素进行干预。在教育干预之外行为还受其他非计划干预的因素影响,要说明教育干预的作用,必须证明教育干预与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与他们的健康状况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评价就是要阐明规划干预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周密的评价设计,实事求是地说明规划的作用和价值。 健康教育规划是在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假说,用以指导规划设计和实践;通过规划实践的评价进一步检验假说,补充和完善基础理论。规划评价有助于提高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水平。
|
二 种类
|
1、形成评价(需求评价) 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一个完善项目计划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项目计划设计阶段。 方法: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相关人员座谈、目标人群座谈。 2、过程评价: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的全过程。说明计划各阶段完成的质量及进展情况,它是评价计划结局的产生过程,而不是评价计划的结果或行为效应。又称为计划质量保证审查。 过程评价需在建立信息反馈或过程追踪系统的基础上有计划、常规地进行。 3、效应评价又称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
|
近期指标
|
卫生知识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即围绕着干预的内容及有关的知识进行书面测验。 评价指标,群体以得分的及格率或测验平均得分作比较;个体以自身的前后得分情况来衡量。为排除非计划因素的干扰,应设立对照组。
|
中期指标
|
行为改变情况 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增加,有害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得到控制或减少,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机会是否有所降低等。 1、正确卫生习惯的形成率; 2、各类群众性卫生保健活动的参加率。 根据类似性质的活动在教育前后自愿参加率的比较或教育人群与对照人群之间的比较来进行效果的评估。
|
效果(远期指标)
|
即计划对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了解计划是否影响某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身体素质的测试,与当地的生长标准进行比较;用等级评价法等观察在开展健康促进的儿童青少年中,生长发育水平较高的儿童所占比例是否提高;也可用百分位数法来衡量,观察常用的生长指标在该儿童所属的年龄性别的百分位数表上的上升或下降情况 。 健康状况的增进: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等。
|
效益
|
指计划在改变人群健康状况中所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于社会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成本的降低。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创造健康文明的新世界。
|
三 评价的方法
|
1、问卷法(questionnaire survey) 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量表等,由被试者自行选择答案的一种方法,是评价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采用三种形式:是非、选择、等级排列。 2、观察法 (behavior observation) 在评价方法中观察法是比较客观精确的方法,主要用于行为观察。通常采用自然观察法,即通过人的感官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记录下来。 3、自我评估(自我报告)(self-evaluation) 学生自己向教师、保健老师或健康教育者报告个人与健康教育项目有关的认知、兴趣、态度、信念和行为。 4、个别交谈(personal interview) 5、家长访谈(teacher interview) 6、小组讨论(panel discus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