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麻疹防控知识要点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01-20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超过90%的人在10 岁以前已经感染,其中多数可出现症状。麻疹仅见于人类;麻疹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及直接接触传播。麻疹从暴露到出疹的潜伏期为1014 天,患者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均具有传染性。在温带地区,冬末春初是发病高峰期。据估算,2001 年全球因麻疹造成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为 2300 万人年。麻疹可通过免疫接种得到预防。2007年,第一针麻疹疫苗在全球的接种率达到了82%;据估算,从2000 年至2007年,麻疹所致死亡人数从 75 万人下降至 19.7万人。目前,青岛市计划免疫程序为适龄儿童在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剂次,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1剂次,6周岁接种麻腮风疫苗1剂次。虽然免疫接种已显著降低了麻疹发病,但由于免疫空白人群的存在,仍可导致麻疹疫情复燃,因此仍要提高警惕。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4、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二、临床表现

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的自然宿主。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以往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力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故近几年来成年人麻疹及8个月前婴儿发病率有增加增加趋势。成年人病例增多同样源于体内有效麻疹抗体缺乏,一部分患者过去未接受麻疹疫苗接种,另一部分接种过疫苗仍然发病。流动人口患病数增加可能与流动人口疫苗覆盖率低有关。

潜伏期约10天(6-18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1、潜伏期:一般为10天±2(6-21),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在潜伏期末1-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甚至有一过性皮疹,但甚罕见,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2、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8天,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0.5-1mm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合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突起颗粒,科氏斑一般维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个别患者在前驱期开始时见到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就消退,称为前驱疹,有时在腭垂(又称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棕红色斑点,出疹期初迅速隐去。

3、出疹期:起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2天,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为主,开始时颜色鲜红,压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径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时皮疹数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泽也渐转暗,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偶见小疱疹或细小出血性皮疹,病情严重时,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颜色可突然转暗,并快速隐退,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终日烦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极度充血,睑浮肿,分泌物多,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普种疫苗前年代成人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状成人常比小儿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并发细菌感染似较婴幼儿为少。

4、恢复期:在单纯麻疹患者,当皮疹和中毒症状发展到高峰后,体温常于12-24h内较快下降,随之患者精神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咳嗽常可延续较久,食欲大大好转,一般体温下降后2-3天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斑,伴糠麸样细小脱屑,以躯干为多,2-3周内退尽,若无并发症,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14天。

三、疾病护理

1、隔离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皮疹的变化,入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有可能发生并发症,需报告医师及时处理;观察有无脱水;并发症表现:入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咳嗽、发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并发症。

2、休息: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oC为宜,相对湿度50-60%。室内光线不宜光强,可遮以有色窗帘,以防强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3、饮食:应给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逝、半流食,并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果汁、先芦根水等,少量、多次喂食,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应逐渐增加食量。

4、发热的护理:应注意麻疹的特点,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入体温不超过39oC可不予处理,因体温太低影响发疹。入体温过高,可用微温湿毛巾敷于前额或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可服用小剂量退热剂,是体温略降为宜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