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7-25 00:00:00.0      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分享到: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保护色:
字体:
健康行为
一、概述
人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和社会现象,通过纷繁的表象去揭示人类行为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行为,进而去研究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被直接观察,而需要通过测量及观察外显行为来间接了解。
人类行为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已经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人类的行为环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行为是环境刺激作用于机体的产物,这就决定了环境因素必将对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有大小、强弱之分,图3-1以分层方式,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分为3层,不同层次的因素影响行为的范围和力度有所不同。

 

 
 
 
 
 
 
 
 
 
 
 
 
 

    
 
 
 
 
 
 

 
 
 
 
 
 
 
 
 
 

图3-1行为的环境影响因素示意图
3.学习因素
学习是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类的很多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形成和发展。学习因素对于个体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发展,以及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一)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 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①有利性②规律性③和谐性④一致性⑤适宜性
促进健康行为可分为5大类:
1.基本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休息与睡眠、饭前便后洗手等。
2.戒除不良嗜好
在这里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滥用药品等。戒烟、戒毒、戒酒与戒除药品滥用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的预防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
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
我们可以将良好的生活方式归纳为:
——积极休息与适量睡眠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适度的运动锻炼
——戒除不良嗜好
——预防意外事故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二)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①危害性: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②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维持需保持相当的时间;③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1.危害健康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4类: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3)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可能发生在上述过程的任何阶段,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吸毒、性乱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属于此类行为,这些行为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
2.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1)潜伏期长:不良生活方式形成以后,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
(2)特异性差:与致病行为模式的特异性不同,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有关,而一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又与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多种因素有关。
(3)协同作用强:当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存在时,各因素之间能协同作用、互相加强,这种协同作用最终产生的危害,将大于每一因素单独作用之和。
(4)变易性大: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危害的大小、发生时间的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5)广泛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具有这样或那样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为数较多,其对健康的危害是广泛的。
三、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行v>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促进健康行为、危害健康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即明确意识到哪些行为有益于健康,哪些行为对健康有害。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好处,益处有多大;危险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害处,危害程度如何。
3.教育者提倡、鼓励人们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受教育者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
4.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受教育者明确明标,按照行为改变的方法去做。
5.教育者加强对健康行为的强化和督促;受教育者巩固和发展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的综合干预
在促使某一特定人群形成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过程中,群体行为的综合干预是通常使用的手段,干预机制包括:
1.政策倡导
需要利用文件报告、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媒体呼吁等策略和活动积极影响决策者,以制定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并使群体行为干预得到组织、资源、舆论等方面的支持。
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通常采用的人群干预方法有:
(1)信息传播:利用大众媒体、培训与讲座、分发宣传材料等方法,向目标人群传播有关疾病与健康、如何改变行为等信息,为行为转变奠定基础。
(2)心理支持与压力:群体环境下,率先改变行为的个体可能成为群体中的骨干,起到示范与带动他人共同行动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存在,群体成员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形成群体压力。这种支持与压力的联合作用,能有效地促使群体中的个体形成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3)竞争与评价:在群体间引入竞争与评价机制,利用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的强大力量,促使群体成员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巩固。
3.环境改善
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条件,又包括社会环境。
(1)改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改善是行为干预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环境条件的支持,即使人们已经做出了改变行为的决定,也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
(2)社会支持与制约:通过社会舆论的倡导,形成关注健康,支持促进健康行为的社会氛围和群体氛围,约束既不利于自身健康,又对他人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