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白喉病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7-25 00:00:00.0      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分享到: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保护色:
字体: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传染源: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根据伪膜发生所在部位分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四种类型。咽白喉病初发热,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斑片状伪膜,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的颈部明显变粗,形成所谓"牛颈"。大多数喉白喉是由咽白喉蔓延而来,少数原发。喉白喉特点是声嘶,犬吠样咳嗽,重者甚至失音。严重者发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鼻白喉较少见,常发生于婴幼儿。白喉预后好坏与病人年龄、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的早晚有关。婴幼儿的病死率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重型咽白喉可产生严重中毒性症状,多在病后第2~3周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因。喉白喉可引起窒息。
 
白喉棒杆菌:白喉棒杆菌的细胞膜(M)和细胞壁(W)预防白喉的关键是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病原学
(一)形态和染色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长约3~4µm,宽0.5~1µm,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形态常呈多?菌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加血或血清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生
长最适温度为340C~370C,在含亚硝酸钾培养基上其菌落可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不同型临床表现症状不同。也有人认为三型产生的毒素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引起同样的临床表现。1966年Seragea将上述三型白喉杆菌又分为18个噬菌体型:既轻型包括噬菌体Ⅰ—Ⅲ型;中间型包括噬菌体IV—Ⅵ型;重型包括噬菌体Ⅶ—Ⅷ型。1979年Seragea又发展了现代化分型系统,将白喉杆菌至少分成33个不同溶菌型和20多种细菌素原菌株。
(三)侵袭力与抵抗力
白喉杆菌比较脆弱,580C10分钟加热即可死亡,但对冷冻及干燥比较耐受。
普通消毒液如碘酒、酚、漂白粉等,在常用浓度下几分钟内可杀死白喉杆菌 。但在分泌物中,尤其在阴暗处能存活1~3个月。对黄胺类药抵抗力较强,对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及红霉素等敏感。
临床表现
白喉潜伏期为1~7日,多数为2~5日,发病经过多为缓慢,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可有咽痛、吞咽困难,病人可有程度不同呼吸困难。少数咽白喉病人发病急、高热、扁桃体及咽部高度水肿,假膜发展迅速而广泛,颈淋巴结明显肿大,形成“牛颈”,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咽白喉、??病人数的80%左右。喉白喉约占发病人数的20%,主要发生在幼小儿童,其中1/4为原发性,患儿可无任何症状,3/4的喉白喉向下蔓延,可有犬假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甚至失音。鼻白喉比较少见,多见于婴幼儿,症状轻微,呈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鼻塞,浆液性带血分泌物,鼻前腔或鼻中隔处常见假膜。皮肤白喉在我国很少见,常见于皮肤创伤后,表现为浓疮样,在黄色或灰绿色假膜下,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附近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往往sp;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接触史。
2.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色假膜,剥落时易出血。
3.实验室诊断  
3.1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
3.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3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
4.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者;
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如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或具有流行病学史;
4.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白喉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或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
 
        咽白喉
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
森氏咽峡炎
起病
慢性
急或缓
发热
低热或中等热
高热、常寒战
高热
全身
症状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脉膊快而弱
急性病容,两颊潮红,脉快而有力
全身症状轻微
局部
症状
咽痛,吞咽困难或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扁桃体、腭弓或悬雍垂等处形成致密、不易剥离的白色或灰白色假膜
咽痛剧烈,两侧扁桃体明显充血肿大。扁桃体上可形成白色或黄色的点状、易擦掉的脓苔状膜状物
常一侧咽痛较剧,扁桃体充血、肿大,亦常一侧明显有灰白色或灰黄色腐烂样膜状物,口臭
检验
白细胞轻度升高,涂片或培养白喉杆菌多阳性
白细胞显著增高,涂片或培养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肺炎球菌阳性
梭形杆菌及螺旋体阳性
治疗
白喉抗毒素血清和抗菌素治疗有明显效果
抗菌素治疗有明
 
治疗原则
(一)尽早一次足量给予白喉抗毒素  
特异性抗毒素血清是治疗白喉最有效的制剂,它能中和血液中的毒素。其剂量可视病情的严重性,病变部位、假膜的范围和病程的早晚而定,不受体重和年龄限制。在治疗距发病24小时左右者,可用1~3万U;48小时左右,可用2~5万U;72小时者用药,可用2~8万U。使用抗毒素前,必须先做皮肤试验,阳性者脱敏。
(二)抗生素
在使用抗毒素的同时必须配合使用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每次注射40~80万IU,每日1~2次,也可使用红霉素,成人每日1~2g,儿童每日25~50mg/Kg体重,分3~4次服用。
(三)对症和一般疗法
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如安定、鲁米那等。中毒症状严重者使用激素。病人应卧床休息,防止心肌炎。给予高热量的饮食,补充大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接种
    1. 健康教育 白喉是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因此,教育儿童家长孩子出生后,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预防接种。加强对青年一代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或漏诊。因白喉近几年减少,很多青年医生缺乏对白喉的认识,造成疫情迟报或漏报,以致疫情扩大和蔓延。
    2.预防接种 按国家儿童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三联制剂(DPT),间隔不少于28天,连续接种3针,每次0.5毫升,18~24月龄时再加强1针,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破伤风(Td)二联疫苗加强1针,鉴于目前成人白喉增多?,效果良好。一般DPT和 Td 疫苗运送和储存在20C ~8C 0的温度下,效价不会降低。
 (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的措施
1.传染源 针对传染源要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对病人早期就近隔离治疗
并及时处理疫区。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采集咽拭子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出院;如无条件培养,可在症状消失1~2周后出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7天,同时进行鼻咽拭子培养,阳性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流行期间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小学校的晨间检查,要特别注意精神不振,咽痛及血性鼻涕者。
    2.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其污染的衣物、手帕、食具、玩具、门把等应进行消毒。病人入院隔离后对患者家庭和集体宿舍以及病人出院后的病房,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当白喉流行时,尤其暴发流行时,尽早对周围人群应急接种白喉类毒素。必要时对一定范围的人群,尽早普遍接种白喉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