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性痢疾是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易复发成为慢性, 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 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脏器脓肿。
估计全球约有4.8亿人感染病原。3400-5000万人发生侵袭性阿米巴病, 主要为阿米巴性痢疾和肝脓肿。每年因侵袭性阿米巴病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人, 其死亡率在原虫病中仅次于疟疾。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 与文化水平低、卫生状况差密切有关。在发达国家的高发人群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旅游者和移民。我国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呈全国性分布, 平均感染率为0.95%。西南5个省的感染率在2%以上, 12个县感染率超过10%。感染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调查仅为1次粪检结果, 感染率肯定比实际水平为低。在我国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源主要为慢性和恢复期病人粪便排包囊者和带虫者。由于滋养体抵抗力弱, 急性病人不起传染源作用。在国内猪也可作为传染源值得重视。阿米巴包囊经口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囊污染水源是酿成地区性暴发流行和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污染的手、食物或用具; 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传播疾病; 男性同性恋者肛-口接触或性行为的传播方式在欧美国家很重要。
病原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分滋养体和包囊两期。被吞食的成熟包囊在小肠脱去外囊成为滋养体,寄生于肠腔和结肠壁内。以二分裂方式大量繁殖, 破坏肠壁组织, 致使肠粘膜局部坏死, 形成溃疡。大滋养体也称组织型滋养体, 直径10-40μm, 体分内质和外质, 内质颗粒状, 有一个核。外质透明, 运动时形成伪足。在粘血便中的滋养体直径可达60μm,含吞噬的红细胞。离体滋养体在室温下保持活力仅30分钟。随着肠道环境的改变, 如水分被吸收等,滋养体停止活动、团缩、分泌囊壁形成包囊。包囊直径10-16μm。成熟包囊有4个核具感染性。包囊成熟约需6小时,每日排出量可超过100万个,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在水中可生存5周。包囊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同工酶、抗原特异性分析, 基因DNA和核糖体RNA差异的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证明, 溶组织内阿米巴存在两种形态相同而致病力显著不同的种:一为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可引起侵袭性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另一为迪斯帕内阿米巴(E.dispar), 不引起发病。虫种鉴别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出与毒力有关的几种蛋白, 包括植物血凝素, 成孔肽以及虫体分泌的可溶解宿主组织的几种蛋白酶, 这些毒性蛋白和虫体表面的其它独特抗原均可能为抗阿米巴疫苗的靶。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起病多缓慢。常以腹痛、腹泻开始。腹泻日数次至十余次。
里急后重程度不一。大便量中等, 常有脓血或粘液, 典型粪便呈果酱样, 有腐败腥臭。也可表现为单纯性腹泻。右下腹压痛明显。病程数日或数周可自行缓解, 若不治疗, 易复发。
(?迅速虚脱。体检见腹胀明显, 腹部弥漫性压痛, 肝肿大。不及时抢救, 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可致死亡。
(三)慢性型: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常为腹痛、腹胀,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因长期肠功能紊乱, 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或神经衰弱症状。因结肠肠壁增厚偶可触及块物, 有压痛。
诊断标准
(一)临床特点 起病缓慢, 中毒症状较轻, 腹痛、腹泻、果酱样便有反复发作倾向, 甚至表现为含治疗无效, 应考虑本病, 应反复进行病原学检查。
(二)粪便检查 除肉眼所见外, 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夏科雷登结晶。
找到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有确诊价值。慢性患者可查获包囊。粪样取未渗混尿液的新鲜粪便, 挑选血、粘液部分, 反复多次检查。采用浓集法可提高阳性率。
(三)免疫诊断 用于辅助诊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各种改良法特异循环抗体检出率可达85%以上, 无症状的带虫者仅 10-40%。由于治愈后阳性滴度能维持数月至数年, 对结果的分析应结合临床。现症病人可检测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近年已开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及PCR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和/或粪便中的抗原、鉴定虫种等研究。
(四)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溃疡, 边缘整齐, 溃疡间粘膜正常, 溃疡处刮取物或活组织检查可见滋养体。
(五)治疗性诊断 经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时, 可考虑用特效、窄谱抗阿米巴药作诊断性治疗, 如效果明显亦可确诊。
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进流质或少渣饮食。严重腹泻者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必要时静脉补液。慢性患者应注意维持营养。
2.病原治疗
(1)甲硝唑(灭滴灵)为首选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8h。成人剂量800mg, 日3次, 疗程5-8日, 小儿35-50mg/kg/d。 危重病例可按此剂量用0.5%水溶液静脉滴注。副作用: 恶心、口中金属味和轻度神经系统反应。孕妇慎用。
甲硝磺酰咪唑(替硝唑)为第二代硝基咪唑类化合物, 半衰期12h。剂量50-60mg/kg/d, 疗程 3-5日, 效果良好。副作用小。但包囊排出率较高。
(2)双碘喹啉 慢性患者宜加用。成人剂量600mg。日3次, 疗程20日。儿童30-40mg/kg/d(每?痒。个别可引起视神经炎。不宜用于甲状腺疾病患者。
(3)二氯尼特(安特酰胺)为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成人剂量500mg,日3次, 疗程10日。儿童20mg/kg/d, 3次分服。副作用: 腹胀为主。
此外, 四环素、巴龙霉素可用作辅助治疗。为达到根治, 应加用腔内杀虫剂如二氯尼特、双碘喹啉等。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通过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教育群众, 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喝生水, 不吃不洁瓜果生蔬菜, 养成餐前便后或制作食品前洗手等卫生习惯。
2.加强粪便管理, 畜圈的卫生管理, 因地制宜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 改善环境卫生。
3.保护公共水源, 严防粪便污染。饮用水应煮沸。
4.加强饮食业与公共食堂的卫生管理。食品制作及工作人员操作过程均应有卫生监督措施。
5.大力扑灭苍蝇、蟑螂, 采用防蝇罩或其它措施, 避免食物被污染。
(二)管理措施
1.对患者应迅速治疗, 按传染病管理办法实行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等处理。对家庭成员或接触者应作检查。
2.在一个地区出现一批病例时, 要迅速作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