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病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在青岛市举行
本次预防性病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分别在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市劳教所举行。在青岛科技大学,来自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山东省性病防治协会及青岛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通过张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品等方式普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现场咨询、分发安全套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所长张福仁教授在学校礼堂给同学们上了一次通俗生动、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课。课后,专家们现场与同学们就当前我国性病、艾滋病的流行与控制及防治知识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青岛市劳教所,专家们与管教人员和劳教学员进行了座谈,对劳教学员进行了慰问,发放了宣传资料,并对学员中皮肤病和性病患者开展了义诊和咨询。活动结束,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非常满意,表示今后基金会将支持更多此类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与合作表示感谢。
这次活动秉承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与控制性病、艾滋病的宗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反响,取得预期效果。 (性艾科)
“门诊-外展-社群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报告会日前举行
以“职业健康”为目标,“门诊-外展-社群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报告会于2013年5月20-22日在胶州市阳光大酒店举行,参加此次报告会的有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全球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性工作网络平台分享的领导及官员,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青岛及胶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人员及胶州市爱心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同伴教育员共60余人。
胶州市爱心健康咨询中心负责人张宁首先介绍了健康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接下来健康中心的兼职人员李敏介绍了健康中心如何开展外展工作。随后健康中心的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同伴骨干分享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同伴教育活动中,亲身体验到“门诊-外展-社群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最后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官员郭伟及全球基金项目官员沙莎分别介绍了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情况及全球基金项目情况。参会人员就各种干预模式的优势及挑战,影响干预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促进社区人群有效参与,政府和社区组织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张宁老师10年来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用爱心赢得了目标人群的尊重,在工作中赢得了目标人群的配合,摸清了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及心理特征,以目标人群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中心为依托,利用同伴教育员为纽带,倡导健康安全的行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门诊-外展-社群活动”相结合的这种综合干预模式,其最大的效果体现为变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同时,带动了对其他相关人群的干预及周围社会环境的改善。这个综合的干预模式是防治结合、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医学的结合,是工作人员与社会人群及其他支持机构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创新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具体实践与落实。 (性艾科 姜珍霞)
市疾控中心深入青岛监狱对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
青岛市作为交通便捷、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旅游城市,比较容易成为新型毒品的中转站和消费地,据有关调查,近几年来我市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越来越多,而吸食新型毒品与经性途径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吸毒人群的有关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特点,探讨对该人群有效的行为干预模式,在青岛市司法局监狱管理处的积极配合下,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组织有关业务人员于今年5月9日深入山东省青岛监狱对16名有吸毒史的被羁押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人访谈。
访谈分为四组,分别在四个房间单独进行,形式为一对一。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访谈对象的吸毒史、初吸年龄、初次吸毒原因、吸食程度和频次、吸食毒品种类、吸食场所、吸食毒品圈子的规模以及吸食毒品后发生的性行为方式、性伴数、安全套使用情况等。被访谈对象均为吸食新型毒品,初次吸食多数是在20岁左右,多是从好奇开始,也有人认为使用新型毒品是一种时髦新潮的娱乐方式,比较前卫、潮流,一般不会成瘾,而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先是吃摇头丸,吸食K粉,后来就以吸食冰毒(俗称“溜冰”)为主,并且逐渐发展为走上贩毒的违法犯罪道路。他们在被羁押前,都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吸食毒品的圈子,圈子里有认识的人也有不认识的人,常常几人一起在宾馆、娱乐场所、私人住宅等场所聚集吸食。他们甚至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人们交友的一种方式,常会被用于求人办事或谈生意的活动中。由于新型毒品是兴奋剂和致幻剂,吸食后性欲望增强,性行为时间延长,皮肤粘膜损伤重,如果不正确使用安全套,极易造成艾滋病、性病的传播,因此积极探讨该人群的行为特点,加大对该人群的干预力度意义重大。
参加本次访谈的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胡翼飞、付晓静;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姜珍霞、副主任医师修翠珍。本次活动得到了青岛监狱有关处室及青岛监狱医院的大力支持。
(性艾科 修翠珍)
艾滋病适时提前治疗利大于弊
国际艾滋病大会的经验表明,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应适时提前治疗,充分发挥抗病毒治疗的预防作用。正常中国人的CD4细胞数值平均在700-800个/mm3左右,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纳入治疗的标准从最初的200个/mm3提高到目前的350个/mm3,今年6月30日WHO对阳性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指南标准,WHO推荐凡CD4少于500个/mm3就开始治疗。患者在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4个月时,只要依从性良好,病毒载量都应该低于检测下限,因此能有效降低二代传播。
目前,在青岛市随访管理的所有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中,40%已经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各个区市疾控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为他(她)们发放药物、随访关怀、监测服药效果、监测药物副作用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并使他们能够正常回归社会,减少二代传播。但国家出台的早治疗政策并不是被所有患者所接受,有些患者因为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怕早服药早出现耐药,CD4都小于200个/mm3了都还不愿意服药,早服药肯定是利大于弊的,除减少二代传播以外,就患者而言,第一、早服药有利于机体免疫力的恢复,CD4越低,机体免疫力恢复的时间也越长。第二、早服药有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CD4越低,机体免疫力就越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地概率就越高。第三、有利于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另外,据英国媒体报道,法国艾滋病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艾滋病患者能够在早期接受治疗,将有可能实现“功能性治愈”,而 “治愈”率乐观估计可达15%。
(性艾科 刘明华)
市疾控与美丽人生小组合作举办同伴教育培训
在我国,经性接触传播已成为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暗娼人群由于其特殊社会地位与商业性多性伴,较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之一。近年来,青岛市一直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及动员检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性艾科 何丽丽)
开发区疾控中心参加“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根据青岛市关于在“禁毒宣传月”期间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2013年6月 26日上午青岛开发区疾控中心参加了由区禁毒委组织开展的“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暨纪念“6·26”国际禁毒日大型宣传活动。本次宣传工作以宣传《禁毒法》、以“青少年与合成毒品”为重点,坚持“面向全民、突出重点、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毒品危害的同时,结合疾控工作的特点,对参加活动的市民广泛宣传相关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共发放慢病、传染病等各类宣传材料1000余份,进行健康咨询约20人次。
(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萍萍)
黄岛区疾病控制中心与公安局建立遏制艾滋联合行动机制
为了贯彻《艾滋病防控条例》,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黄岛区疾病控制中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建立健全由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竭力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2013年7月26日黄岛区疾病控制中心与黄岛区公安局成立了艾滋病高危人群监测防控工作联动小组,建立卫生与公安联动、信息合作与共享工作机制:
一是疾控中心派艾滋病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安召开的娱乐场所业主会议上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国家艾滋病相关政策宣传。
二是疾控中心在公安部门进行娱乐场所治安执法工作的同时,派出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队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对娱乐场所工作人员进行艾滋病宣传和采血进行HIV免费监测,提高娱乐场所暗娼、同性性行为等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娱乐场所免费发放安全套。
三是通过公安局掌握的部门娱乐场所资料,在暗娼、同性恋、吸毒人员中发展和支持同伴教育民间组织,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胶南市疾病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