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体液,若消毒灭菌不彻底,极易引发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当前,部分口腔诊所仍存在器械消毒灭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常见违法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违法情形一:口腔器械封包不规范,外包装未标注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信息。按照规范要求,口腔器械纸塑袋外包装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
违法情形二: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消毒灭菌监测材料或包装物。部分机构未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购,一次性购入大量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胶带、生物监测指示剂等监测材料,以及一次性灭菌包装袋等物资,加之库存管理不到位,易导致物品使用时已超过有效期。
违法情形三:口腔器械灭菌有效期标记不符合要求。按照规范要求,裸露灭菌及一般容器包装的高度危险口腔器械灭菌后应立即使用,最长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但实际检查发现,部分机构存在将裸露灭菌的车针有效期标注为7天的情形。
违法情形四:未按要求对口腔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按照规范要求,每个灭菌周期均应监测物理参数并进行化学监测,同时完整记录工艺变量及监测结果。此外,使用中的灭菌器还应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实际检查中发现,部分机构未按要求落实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只做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不做生物监测,或者物理监测的灭菌参数不达标等。
上述情形均不符合《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506-2016)的相关要求,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口腔诊疗机构作为交叉感染高风险场所,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强化人员安全意识,严格落实操作规范,有效阻断传染病传播,保障患者就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