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Keshan disease,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因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的病例首先被报道而命名。克山病明显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是克山病防治工作的基础。
克山病在流行病学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区性、时间性和人群发病特点。克山病发生在我国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低硒地带上,覆盖16个省(市、区)的327个县。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多发年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急性多发生在冬季,而亚急型多发生在夏秋季。在人群分布上主要累及病区自产自给的农业人口。其中又多发生在生育期妇女和断乳后至学龄前儿童:有家庭聚集性倾向,病人集中或几年之内间断地在同一家庭发病,而这些家庭又常是当地生活困难的农业户或新迁入病区的困难农业户。
临床上根据心功能状态和发病经过,将克山病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四个临床类型。急型克山病发病急,病情重,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源性休克伴有严重心律失常。亚急型克山病发病较急型为慢。多见于儿童,早期有感冒样症状,常在一周内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急剧加重,心脏扩大呈中度或重度。慢型克山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以慢性心功能不全为主。潜在型克山病一般无自觉症状,以心电图改变为主,心界正常或轻度增大。前三者为心功能失代偿型。后者为心功能代偿型。
克山病的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心肌实质的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心脏呈肌原性扩张,大体所见心胜扩大增重,除极少数病程较短的急型或没有心功能障碍的潜在型外,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光镜下可见心肌弥漫性变性、灶状坏死,电镜表现主要为线粒体肿胀、变性和嵴分离、断裂。
克山病的治疗要根据临床类型和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治疗。急型可应用静脉推注大剂量维生素C或补液,慢型和亚急型治疗基本上同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法。目前,克山病病因研究的观点主要有营养性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生物病因学说和复合病因学说。
营养性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认为,由于硒等某些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缺乏或失平衡而破坏了心肌代谢,引起心肌损伤。生物病因学说认为克山病是由真菌毒素中毒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是柯萨奇病毒B感染说,认为克山病年度多发、季节多发的流行特点,部分病例常伴有腹痛、腹泻或呼吸道感染症状等,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感染流行规律:二是真菌毒素中毒说,认为克山病可能是由病区产粮食上繁殖的毒性真菌所产生的毒素所致。上述学说尚不能很好地解释它们与克山病发病的因果关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克山病发病基于缺硒背景、多种因素复合而成,从而提出复合病因学说。虽然诸学说爷持有据,但难以全面解释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与病理特点,克山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克山病的预防
一、硒预防
实践证明硒预防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发病有一定的效果。补硒的方法有几种,总投入较少时,比较经济可行的是服用亚硒酸钠片;总投入成规模时,食盐加硒是最经济的方法。国内一直建议成人日硒摄入量为40~240ug。
(一)硒片
亚硒酸钠片每片含硒1mg,口服剂量5岁以下每次0.5mg,5~10岁每次1.0mg,10岁以上每次2.0mg,每周一次。从克山病高发季节前1~2个月开始服药,至高发季节过后停止服药。有条件病区人群可常年服用,不限于流行季节。成年人每周口服亚硒酸钠2.0mg,相当于每人每日摄人硒130ug左右,加上饮食摄硒量,每人每日摄人硒可达150ug。服硒片简便易行,适于大面积应用,但需由专人负责投药。
(二)硒盐
硒盐为每吨食盐加入亚硒酸钠15g制成,作为烹调用盐或腌制咸菜、泡菜、发酵食品等使用,供病区居民常年食用。硒盐和硒盐加工的食品,在色、香、味方面与普通食盐及其腌制食品无差别,食后无不良反应,服用硒盐也可达到预防克山病的目的。
(三)硒粮
在主要粮食作物的抽穗期,按每亩0.6~1.0g亚硒酸钠喷施亚硒酸钠水溶液,通过叶面吸收增加籽实含硒量,食用此种硒粮可提高发硒含量。有发达国家对农作物施含硒化肥,提高农作物的两含量。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的地区。
二、综合性预防
克山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本项预防是根据克山病病因的各种学说主张而采用的一种综合性措施,在我国广大病区的长期防病实践中,其有效性得以证明和共识。
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保护水源、保证水质、不喝生水;
2. 改善居住条件,做到防寒、防烟、防潮、防暑;
3.搞好室内外卫生,修好畜圈、厕所,管好粪便,并与常年积肥结合起来;
4. 注意保管粮食以防发霉、污染;
5.消除发病诱因,控制感染,防止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暴饮暴食。
文献参考:《地方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