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的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导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
二、 大骨节病的病因
长期以来,认为大骨节病的深层软骨细胞坏死是环境有害因素所致,先后曾提出大骨节病可疑致病因素有50余种,主要涉及放射性物质中毒说、维生素缺乏说、传染中毒说、内分泌失调说、水中铅过量说、铁慢性摄取过剩说、钙缺乏说,真菌中毒理论、生物地理化学学说、水中有机物污染中毒说、自由基机制、环境低温低硒生态效应、病毒感染以及低晒条件下与生物因素的复合等。这些因素中既有单一的环境因素也有多种因素的复合,其中一些是大骨节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一些可能是发病相关的辅助因素,一些则随着大骨节病病因学实践认识的深人发展而相继被淘汰。归纳国内外广泛和深入研究的病因假说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学说、粮食镰刀菌毒素中毒学说和饮水有机物中毒学说。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发现环境低硒与大骨节病关系密切,并逐渐发展为硒缺乏或低硒学说,主要论据有:①我国大骨节病区内、外环境硒含量低,经由病区食物链导致人群呈低硒营养状态。大骨节病的病区分希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总硒含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病区土壤、小麦、玉米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内存在以低硒为中心的一系列代谢变化。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低硒与大骨节病X线患病率呈负相关。④病区补硒后能降低儿童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防止病情恶化。
三、 大骨节病的预防
大骨节病病变早期通过阻断病因和治疗可以完全康复。如果病变进一步进展,相继出现邻近部位骨组织的破坏、增生、改建、变形,进而出现明显的临床体征,构成了典型的骨性关节炎,将终生携带。目前,国际上有关骨关节炎的治疗仍在探索之中,因此,应以积极主动的一级预防为主,控制新发病例和早发现、早治疗。
根据大骨节病病因研究结果提出的预防措施,经多年病区推广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病区应继续进行和有效落实这些预防措施。由于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广泛,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推行这些预肪措施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病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病区中凡水源条件容许的地方,改旱田为水田,主食大米:在水源不便的地方,可改面食为小米、高粱等颗粒食粮。
2. 交通方便或靠近城镇的病区,可改种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由市场购入食粮。
3.边远山区可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其目的是病区放弃食用自产粮。
4. 针对病区居民食物单调、偏食情况,应改变粮食种植结构,提倡农作物种植多样性和食物多样化;同时应改良粮食收获、储存技术,提高粮食卫生学品质,将食粮中T-2毒素含量降至100ng/g以下,至少降至300ng/g以下。
5. 搬迁或易地育人。将一些自然环境恶劣、不宜生存的病区居民迁移至非病区居住,此举为搬迁。将病区适龄儿童集体迁至非病区寄宿学校就读,称为易地育人。
6. 改良水质,针对病区居民饮用水有机物污染较重的情况,应加强对水源地保护,降低饮用水中腐殖酸含量。
7. 适宜人群补硒。对低硒病区儿童(发硒低于0.2mg/kg)补充适量硒制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以亚硒酸钠含量计算,3-10岁儿童每周1毫克/饮:11~13岁儿童每周2毫克/次。但补硒作为一种预防手段,在大面积投硒前,首先要掌握该地区和人群硒水平,避免过量硒制剂摄人引起的硒中毒。
8.综合预防措施。根据病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上述一种以上预防措施形成组合即为综合性预防,近年来在我国西部病区的预防实践中效果明显。
文献参考:《地方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