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怎么预防?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02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浏览:256次
字体:
地方性氟中毒病因清楚,是由于居住环境中高氟而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摄人过量的复所致。因此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氟源,减少摄氟量。另外,减少氟的吸收,促进氟的排泄,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可起到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作用。
地方性氟中毒包括饮水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等,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饮水型氟中毒的预防:
降低饮水氟含量,使之符合饮水卫生标准是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的根本有效措施。其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改换水源,二是饮水除氟。
一、改换低氟水源
1. 常用低氟水源的种类
(1)深层地下水: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的深层地下水往往氟含量较低,适宜饮用。(2)低氟地面水:多数江、河、湖泊等地面水含氟量较低,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3)天然降水:雨水和雪水含氟量都很低,特别是地下水源缺乏的地区,将雨水或雪水蓄积起来,经处理,可以饮用。
2. 改换低氟水源的形式
(1)建低氟深水井:是我国饮水型病区所采用的一种主要预防措施。可以利用水塔、压力罐等集中供水,也可以直接供水。(2)引江、河、湖泊、泉等低氟地面水:在病区附近有天然低氟地面水源时,可以开渠引水或利用管道输水。(3) 蓄水(窖水):在缺水地区,找不到低氟水源的情况下,可兴建小型水库或水窖,蓄积天然降水(雨水或雪水)解决低氟饮水或储存冰块。(4)混合水源:在低氟水源水量不足时,也可将高氟水与低氟水混合,使其含氟量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5)利用同一自然村(屯)的低氟水源:在高氟地区的同一病区村(屯)中,往往也有含氟量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在暂时无条件改水的病区,可利用同一村(屯)的低氟水源。
3. 水源的基本要求
(1)水量充足;(2)水质符合卫生要求;(3)水源容易防护。
二、饮水除氟
饮水除氟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水中过量的氟除去,降到适于饮用的范围。在一些无低氟水源可供饮用的病区,应开展饮水除氟。在供水不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在农村,以村为单位或以户为单位,可以仅对用来煮饭和饮用的那部分水进行理化除氟,这种有侧重的解决方法有很大好处,一是耗费小,对社区或用户来说可以承受,二是减少了不必要的除氟引起的毒性淤泥积累可能产生的环境健康问题。饮水除氟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铝盐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羟基磷灰石及骨炭过滤法、电渗析法等。
1. 混凝沉淀法   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氯化铝及碱式氯化铝等
(1)除氟原理:混凝剂在水中可形成大量胶体状物质,凝聚成絮状物,在沉淀过程中吸附水中的氟达到除氟的目的。此法适用于处理含氟5.0mg/以下的水源水。(2)除氟过程:原水一加混凝剂一混凝池一清水池一供水系统(压力罐或水塔供水)。
2. 滤层吸附法 滤层吸附法是将对氟有吸附、交换作用的滤料装成滤床,高氟水经过滤床过滤时,大部分氟被滤床吸附,使饮水氟含量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吸附剂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
(1)活性氧化铝法。除氟原理:活性氧化铝是一种多孔性的无机吸附剂,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对氟有很强的亲和力。利用其离子交换及吸附作用,使含氟量高的水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范围。(2)羟基磷灰石法。除氟原理:氟离子具有取代羟基磷灰石中羟基的能力,形成氟磷灰石。生成的氟磷灰石共沉淀是羟基磷灰石除氟的主要机制。(3)骨炭吸附法。骨炭除氟剂(BC除氟剂)为0.8~1.6mm颗粒状,表面积大,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除氟机制是氟与水中的钙生成氟化钙被羟基磷酸钙所吸附,从而达到除氟的目的。(4)活化蛇纹石法。降氟原理:蛇纹石是一种天然生成的多孔隙镁的硅酸盐,有巨大的表面积,用明矾活化后具有降氟作用。
3. 电渗析法 除氟原理:电渗析器是由多层阴、阳离子膜相互交替排列而成。阴离子交换膜可使水中阴离子透过,阳离子交换膜可使水中阳离子透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水中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使水中一部分离子迁移到另一部分水中,将水分成浓水和淡水,淡水中阴、阳离子同时减少,水的全盐量降低,氟化物含量也相应降低。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