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懂的“个人卫生”科普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1.洗手:为什么强调“七步洗手法”?
普通冲洗只能去除表面污垢,而“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流程,能全面清洁手指缝、指甲缝等细菌“藏匿区”(这些地方易残留诺如病毒、流感病毒)。
关键提醒:在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洗手,不要用盆水,揉搓时间至少在15秒以上。免洗洗手液(含酒精≥60%)仅能应急,无法替代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手部有明显污物时必须用水洗。
2.口罩:什么时候戴?怎么戴才有效?
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戴口罩,但以下情况建议规范佩戴:流感高发期在教室、公共场所等人群密集处;出现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时;接触患病同学后。
关键提醒: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正确戴法:口罩深色面朝外,金属条贴合鼻梁,拉开口罩覆盖下巴,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侧(接触后需立即洗手)。
3.“咳嗽礼仪”需要注意什么?
咳嗽或打喷嚏时可以释放多达3000个飞沫颗粒,这些飞沫可能含有病毒或细菌。病原体会通过附着在飞沫上而被喷出体外,被易感者吸入,导致疾病的传播。
需要注意:使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在使用后立即丢弃纸巾,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
如果没有纸巾,可用手肘内侧掩盖,实际上就是屈肘用肘部衣服捂口鼻,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飞沫喷溅,减少疾病的传播。
4.口腔卫生:为什么“饭后漱口”不够?
食物残渣会在口腔内滋生细菌,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形成龋齿)。仅靠漱口无法清除牙缝中的残渣,需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2分钟以上),每周用1-2次牙线清洁牙缝。
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
校园“环境卫生”科普 这些细节别忽视
1.教室通风:为什么要“每天3次以上”?
密闭空间中,病毒、细菌会随呼吸、飞沫积累,浓度逐渐升高(比如流感病毒在密闭教室中可存活数小时)。每天早读前、课间、放学后各通风30分钟以上,能让新鲜空气稀释室内污染物,降低感染风险。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
需要注意:冬季通风时可让同学远离窗边,避免着凉。
2.桌面消毒:哪些情况需要擦?用什么擦?
课桌表面、讲台桌、门把手、点灯开关,可能残留飞沫、汗液或污染物(比如同学打喷嚏后用手摸过的地方),每天班级打扫卫生,可去卫生室接次氯酸消毒液,对班级进行卫生消毒(擦拭桌面、椅子扶手及长触碰的公共物品);若有同学出现呕吐、腹泻,其他同学需立即转移到备用教室,班级彻底清洁后再紫外线消毒。
3.为什么要“饭前便后洗手”?
学生日常接触公用物品频繁,手部易沾染细菌、病毒。饭前洗手能避免“病从口入”,减少肠胃炎、流感等疾病发生;便后洗手可清除粪便残留的致病菌,防止交叉传播。
“健康误区”科普 别踩这些“坑”
误区1:“发烧不严重,吃点药就能上学”
发烧是身体感染病毒、细菌的信号,带病上学不仅会加重自身病情,还可能通过飞沫、接触传染给其他同学。
正确做法:体温≥37.3℃及时就医或居家休息,不带病到校。退热48小时后可以返校。
误区2:“运动后喝冰饮料,降温又解渴”
运动后身体血管扩张、肠胃功能较弱,冰饮料会刺激肠胃黏膜,可能引发腹痛、腹泻;同时会导致血管快速收缩,影响身体散热。
正确做法:运动后休息一段时间,喝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
误区3:“只要注意卫生,就不会生病”
卫生防护能降低生病概率,但免疫力才是抵抗疾病的“关键”。长期熬夜(睡眠不足8小时)、挑食(少吃蔬果)、缺乏运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即使做好卫生也可能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