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打疫苗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但面对复杂的接种程序,很多家长会疑惑:“联合疫苗”和“同时接种”有什么区别?哪种方式更安全、更高效?如何安排才能让宝宝少挨针、少折腾?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联合疫苗和同时接种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联合疫苗?
联合疫苗是指由两个或以上活的、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抗原成分联合配制而成的疫苗,用于预防不同病原微生物或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血清型/株引起的疾病,包括多联疫苗和多价疫苗,也就是“一针防多病”的疫苗。比如:1、多联疫苗:Ø 百白破疫苗(DTaP):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Ø 麻腮风疫苗(MMR):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Ø 五联疫苗(DTaP-IPV-Hib):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疾病Ø 四联疫苗(DTaP- Hib):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疾病2、多价疫苗:Ø 流感疫苗:预防相应型别的流感,但每年流行株略有差别Ø 四价流脑疫苗:预防A、C、W135、Y四种脑膜炎球菌疾病Ø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13种或23种不同型别的肺炎链球菌疾病Ø HPV疫苗:预防相应型别的HPV感染
二、联合疫苗的三大优势
1、宝宝少受罪,打针次数少:以五联疫苗为例,如果分开接种百白破疫苗(4针)、脊灰疫苗(4针)、Hib疫苗(4针),总共需要打12针,而用联合疫苗,只需要打4针。宝宝少哭闹,不良反应更少,家长更安心。
2、减少漏种,接种更及时:联合疫苗由于减少了接种次数,降低了漏种风险。
3、省时省力,接种更简单:对家长而言,联合疫苗最直接的便利就是大大减少了往返接种门诊的次数,使用联合疫苗不仅节省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因工作忙碌而错过接种时间的情况。
三、使用联合疫苗需要注意什么?
1、根据疫苗说明书,了解接种年龄限制、注意接种间隔时间要求、接种前需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近期是否发热、有无过敏史等)。
2、目前我国非免疫规划类联合疫苗(如五联疫苗、四联疫苗等)均遵循“自愿、自费、知情同意”的原则进行接种,家长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医生建议合理选择。
四、什么是同时接种?
疫苗同时接种是指在同一次到接种单位期间,通过在不同部位(如左右臂或大腿)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比如宝宝2月龄时,同时接种脊灰灭活疫苗和百白破疫苗;6月龄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流脑疫苗。这样做的好处同样是减少到访接种单位次数,提高接种效率,让孩子尽早获得免疫保护,避免因漏种、迟种而感染疾病。同时接种疫苗除了对儿童的常规免疫有好处,对于其他人群在旅行前或有应急接种需要时,均具有重要意义。
五、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会不会“伤身体”?
答案是,不会!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免疫系统很强大,可同时处理多种抗原,免疫系统每天接触的细菌、病毒远多于疫苗成分,同时接种几针疫苗完全能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也明确推荐符合条件的疫苗同时接种,以提升覆盖率。
六、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会增加不良反应吗?
答案是,不会增加!同时接种不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同时接种疫苗后常见反应(如局部红肿、低热)的发生率与单独接种相似,且通常1-2天内自行缓解。
七、我国有哪些疫苗可以一起打?
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中明确规定,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但需注意: Ø 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Ø 严禁将两种或多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Ø 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不小于28天进行接种。 家长可咨询当地接种单位,具体以接种医生安排为准。
最后附上一些小贴士,接种疫苗前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如实告知健康状况和过敏史。
2、接种后:留观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
3、以下情况需暂缓或调整接种方案:宝宝正在发烧或患急性病(如严重感冒、腹泻)、对某种疫苗成分过敏、免疫功能低下(如正在接受化疗)。
无论选择“联合疫苗”还是“同时接种”,既可降低儿童和家长因多次到访接种单位带来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依从性,及时保护个体,还可提高接种单位的工作效率。家长如有其他疑虑,可与接种医生详细沟通,制定个性化接种方案。 让宝宝早保护,全家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