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一些莘莘学子会“放飞自我”、初尝禁果,冲动发生性行为。然而因为性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性无知,高考结束后孩子中招意外怀孕,甚至是染上艾滋病的悲剧屡见不鲜。高考结束意味着高中时代的结束,许多学子年满18周岁步入成年,开始了人生新的阶段,高考后在享受青春“放飞自我”的同时,更要重视健康、知性防艾,避免付出对性懵懂无知的“代价”。
青年学子应熟练掌握以下10条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核心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莫让艾滋病有可“染”之机:
1.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既不能治愈,也没有疫苗,一旦感染艾滋病,需要终身规律服药。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并发症。成人常见艾滋病并发症:
(1)不明原因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 ℃以上,>1个月;(2)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菌肺炎(PCP);(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3)弓形虫脑病;(1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6)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2.艾滋病的性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特别是男性同性性行为,因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者被性侵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时有发生。
3. 哪些行为会增加艾滋病的感染风险:
患有性病和使用毒品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工具文身、打耳洞、拔牙等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
4. 识别性骚扰和性侵害:
青少年应识别人际交往当中的性骚扰、性侵害,凡是引起自己反感、压抑或恐慌的带有性含义的语言、表情、动作、文字、图像、视频、语音、链接或者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性骚扰,引诱、胁迫发生的性行为就是性侵害。如遇到性骚扰和性侵害,要及时报告给可信赖的成年人。
5. 了解性知识、推迟首次性行为:
青少年应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避免发生性行为,青少年尽量推迟首次性行为时间。
6. 拒绝易感染艾滋病的性行为:
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坚决拒绝易感染艾滋病的性行为。远离第一支烟、第一口酒、第一次毒,不好奇尝试。充分权衡利弊并预判后果,选择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安全、无吸毒、无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正确决定。
7. 发生高危性行为及时检测:
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判断。如发生过易感染艾滋病行为,要尽早告诉监护人,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
8. 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及时采取药物阻断措施:
青少年发生易感染艾滋病行为后,要尽快告诉监护人,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预防,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2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效果最佳,72小时内服用有效。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9.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青少年应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运用法律武器减少感染艾滋病风险和保护自身安全。与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不管对方是否自愿,都是犯罪行为;故意传播艾滋病要承担法律责任;吸毒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惩处。
10.非生育意愿坚持用安全套:
除生育意愿外,一旦发生性行为一定要戴安全套。避孕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且有避孕失败的风险;一旦避孕失败,人工流产会对女性的生育功能造成很大创伤,容易导致不孕不育。所以,安全套是最安全、卫生、有效、文明的避孕方式,一定要坚持用安全套!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感染者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男男同性传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超过了60%,艾滋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做好青年学生性教育、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刻不容缓。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是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期,青年学生一定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远离高危性行为,谨防“艾”陷阱,莫让精虫乱上脑,莫让假期成为染“艾”期!老师、家长们共同努力,用性教育来终结“无知”!用性教育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青春无“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