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流程中,一旦识别出工作场所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选择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评估这些控制措施的效果,还需进行定量识别。首先,实施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时,我们应优先考虑工程措施,其次是管理措施,最后考虑个体防护。这些措施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当控制措施与经济效益产生冲突时,应在确保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优先实施控制措施。具体控制措施包括:
1、替代:从源头消除或减弱职业病危害的最根本方法。采用无毒或低毒原料、先进工艺、自动化生产线和低噪声设备等替代高毒原料、落后工艺、手工操作和高噪声设备。
2、隔离或封闭:当替代技术难以实现时,通过重新布置工艺流程或设备,对危害因素发生源进行隔离或物理屏蔽。
3、局部通风:分为局部抽风和局部送风。局部抽风通过安装抽风系统,在有害气体源头附近吸入并排出,防止扩散。局部送风则向劳动者呼吸带直接提供净化后的清洁空气。
4、全面通风:对整个工房进行通风换气,用于改善微小气候条件或作为局部通风的辅助措施。在有害气体散发量小、毒性低且分散的情况下,可考虑单独使用。
5、清洁生产:避免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跑、冒、滴、漏,有效降低职业危害程度。
6、减少接触时间:合理安排生产和作业制度,减少劳动者每个工作班的接触总量,以降低职业病危害。但需注意,高毒高浓度物质即使短时间接触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7、健康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个人职业卫生习惯,如定时洗涤和使用清洁的个体防护用具。
8、个人防护:当其他控制措施无法充分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辅助预防手段。
9、医疗保健:通过体检发现职业禁忌证和健康损害,及时治疗并调离岗位;配备应急救援设施,救治急性中毒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