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消毒与病媒防制
洪涝灾害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指南(三)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3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五、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启动和终止

(一)蚊虫停落指数大于1只/(人·次)或只/(人·分钟),或路径指数大于0.5处/公里,或采样勺指数大于3%,或出现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等,可实施灭蚊工作。

(二)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天)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 平方米,可实施灭蝇工作。

(三)鼠迹法检查路径指数大于3,可实施灭鼠工作。

(四)群众对病媒生物投诉增多或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时,应实施杀虫灭鼠工作。

(五)当蚊、蝇、鼠密度监测结果大于参考指标3倍时,应启动病媒生物应急控制工作。

(六)经确认洪涝灾害影响已消除,或病媒生物发生季节结束,可终止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六、效果评估

(一)过程评估

  评估水灾现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过程的组织、实施是否有序,是否建立起病媒生物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是否完整,杀虫灭鼠方法是否正确使用,是否根据抗药性水平确定用药方案。

(二)病媒生物控制效果评估

  病媒生物应急控制实施后,由病媒生物防制专业人员进行控制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现场调查环境整治效果,防护设施完善程度,孳生地清理情况,群众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知晓率,公众对病媒生物骚扰控制的满意度,控制前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计算的控制效果,以及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综合判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前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计算杀灭率(%),定量评估控制效果。

      杀灭率=(处理前病媒生物密度 — 处理后病媒生物密度)/ 处理前病媒生物密度 x 100%

七、风险评估和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发生时,由病媒生物专业人员通过对洪涝灾情、传染病疫情和洪涝灾害现场病媒生物监测情况的了解,结合当地本底资料,分析确定病媒生物种类、发生范围、发生强度,并判定病媒传播疾病发生风险和趋势。风险评估应贯穿整个洪涝灾害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可以采用专家会商法或风险矩阵法,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主要围绕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结果、当地以往相关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灾区当前的整体卫生状况,对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和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洪涝灾害现场工作结束前,应完成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洪涝灾害现场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人员及分工、病媒生物监测结果、控制措施及控制效果评价,经验和建议等。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