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正确的春捂秋冻到底是什么?秋天到了,我们该如何“秋冻”呢?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20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同时,“秋冻”也有防止穿衣过多引起出汗生病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锻炼,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寒能力,增强免疫。
到了十月下旬,进入了寒露、霜降节气,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防止疾病的发生。
“秋冻”的原则是,逐渐加衣,不要过快地穿上厚衣服,让身体对冷空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迎接寒冷的冬天。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备加注意,正确掌握的养生之道。饮食荤素搭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是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差异较大,一是不同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一般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较差,不宜秋冻;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体质偏弱者,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也不宜秋冻。
针对个人而言,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还有双脚容易受凉。这些部位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门户,即便适合“秋冻”时,这些部位也需要适当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