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有机溶剂时,大多数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说起“毒苹果”事件,人们就会有所耳闻,这个事件就与有机溶剂有关。
有机溶剂是一类能够溶解水无法溶解的某些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有机化合物,许多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因此被称为芳香杀手。自19世纪40年代有机溶剂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生产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种类已达3万多种。
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的特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发现部分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吸入后能迅速产生兴奋、陶醉的欣快感和类似酒精的醉态,从而成为早期的有机溶剂滥用者。最常见的滥用物质是香蕉水,被称为“香蕉水游戏”。近年来,部分国家的青少年滥用有机溶剂的情况有所增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机溶剂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例如,纺织工业中的脱蜡、脱脂、软化剂、染料附剂等过程都离不开有机溶剂;油脂工业中,有机溶剂用于从油料作物中提取和精制油脂;在家庭装修和家具购置过程中,各种涂料和粘合板材的生产加工也都涉及到有机溶剂。此外,汽车防冻液、汽车轮胎制造等领域也与有机溶剂密切相关。有机溶剂种类和用量的不断增加虽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可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
有机溶剂种类繁多,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芳香烃类、脂肪烃类和醇类等。其中,苯、甲苯、二甲苯是芳香烃类有机溶剂的代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印刷、炼焦、油漆涂料、制鞋等行业;正己烷是脂肪烃类溶剂的代表,属于低毒类神经毒物,可引起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在化工、电子、制鞋、皮革等行业中易导致职业危害。甲醇是醇类溶剂的代表,既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优质燃料,可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同时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具有较强的毒性,对神经系统影响最大,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还能损害人的视力。
有机溶剂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接触高浓度可导致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等。此外,每种有机溶剂还可能具有特殊的损害效应,如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
甲醇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不仅可以造成职业危害,更常作为假酒导致群体性急性中毒事件,引发中毒性脑病、代谢性酸中毒和视神经损伤等,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正己烷在清洗手机、电脑显示屏过程中的慢性中毒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群发病例,引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毒苹果”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近年来,不同有机溶剂的混配使用给健康防范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天那水”不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还因添加氯仿等氯代烃类化合物而导致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据报道,接触室内装修的油漆涂料、汽油、柴油等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提出了有机溶剂相关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念。
为了避免有机溶剂的伤害,预防至关重要。对于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有机溶剂,必须做好密闭化管理,防止泄漏。存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各种有机溶剂的浓度,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于苯、卤代烃类化合物、甲醇、正己烷等危害较大的化合物,应通过工艺改革寻找低毒替代物,减少人的接触机会。对于家庭装修中的有机溶剂接触,除了购买安全环保产品外,在入住前应充分开窗通风,将空气中的有机溶剂控制在安全的剂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