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理化检验
不容忽视的职业健康风险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11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近年来,由于许多职业人士对职业病防治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不足,一些务工人员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职业病的侵袭。那么,劳动者和企业如何才能有效远离职业病的危害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听听他们的专业建议。

一、职业性尘肺病:难以逆转的健康威胁

在某石英砂厂,40多名工人在解聘时自发进行了粉尘作业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发现有9名工人患上了矽肺病。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湿性作业改为干性作业,导致车间除尘设施严重不足,多个岗位的矽尘浓度远超职业接触限值。尘肺病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形象地称为不转移的肺癌

专家建议:预防职业性尘肺病,需做到四到位。首先,劳动者在上岗前应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益。其次,劳动者在作业时务必佩戴防尘口罩等劳动保护用品。同时,用工单位应及时为劳动者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最后,用工单位应定期开展尘肺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

二、职业性噪声聋:听力健康的隐形杀手

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员工张某,从事铆焊工作11年后,听力明显下降,最终被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噪声污染已成为危害劳动者听力健康的重要因素。

专家建议: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企业在厂房设计时,应将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分开布置,避免交叉危害。同时,应合理设置工作流程,缩短接触噪声时间,适当延长工间休息时间。此外,劳动者在噪声环境下作业时,应正确佩戴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企业应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体检工作。

三、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白血病的潜在诱因

喷漆作业工人李某在工作中接触多种油漆和稀释剂,因未佩戴防毒口罩等防护措施,两年后患上白血病,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

专家建议:预防急、慢性苯中毒,需做到八到位。劳动者应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遵守操作规程,作业时佩戴防毒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企业应组织岗前、在岗和离岗时的苯作业职业健康检查,开展苯中毒防护知识培训,并为涉苯岗位安装抽风排毒设施。

四、急性硫化氢中毒:致命的电击样伤害

某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曹某在进入污水池维修排水泵时,因吸入大量硫化氢气体而晕倒,6名工友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救援,导致7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

专家建议:劳动者在进入可能存在硫化氢的作业场所前,应先进行强制性通风,佩戴报警装置,并在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作业。同时,应佩戴好供氧式呼吸器、系安全绳,并由专人监护。企业应开展应急技术培训,在危险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并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五、职业性中暑:高温下的健康风险

在沥青路面施工工地,工人毛某因高温作业导致热射病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高温作业时,人的注意力、肌肉收缩力等都会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应在作业场所采取通风降温技术措施,为高温作业提供含盐清凉饮料。同时,应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此外,室外作业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安排早晚工作,减轻劳动强度。劳动者在生活中需合理调节饮食,及时补水,使用防暑降温用品,并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和保健制度。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