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微生物检验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认识蜱虫叮咬后的潜在危险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12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蜱虫病”。2010年在中国首次发现,主要流行于中东部和东北部丘陵、山区(如豫、鲁、皖、鄂、浙、辽),春夏季(4-10月)高发,常见于农民、林区工作者及户外活动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如长角血蜱)叮咬吸血。

次要途径:直接接触急性期或死亡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皮肤/粘膜破损时),医护人员及家属需高度警惕。

潜在风险:动物(羊、牛、狗、猫、鼠等)可携带病毒或作为蜱虫宿主。

核心症状(潜伏期通常5-14天):

1. 持续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8°C以上,常超40°C,难退。

2. 极度乏力:精神萎靡、全身肌肉酸痛。

3.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4. 出血倾向(危险信号):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重者可见呕血、便血、尿血。

5. 血象异常:血小板显著减少(易出血不止)、白细胞减少(抗感染能力下降)。

6. 脏器损伤(重症):可快速进展为肝、肾、心、肺等多器官衰竭,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困难、少尿等,病死率较高(约5%-15%),老人及基础病患者风险尤甚。

治疗原则(无特效抗病毒药):

尽早就医!有蜱虫暴露史(叮咬或活动于流行区)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

1. 隔离防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需严格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

2. 对症支持:退热、补液维持平衡、保护肝肾功能。

3. 处理并发症:防治继发感染,纠正凝血异常(如输血小板、血浆)。

4. 重症监护:危重者需ICU支持,如生命维持、血液净化。

预防关键:远离蜱虫叮咬

1. 户外防护:

穿衣:进入草丛树林穿长袖长裤,裤脚塞入袜筒/靴内,选浅色衣物。

驱虫剂:裸露皮肤和衣物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IR3535)或柠檬桉油的产品。

路径:走道路中央,避免草丛灌木中坐卧穿行。

2. 活动后检查:尽快洗澡,仔细检查全身皱褶处(腋窝、腹股沟、腘窝、腰、耳后、发际、头皮)及衣物、背包、宠物。

重点检查儿童!

3. 正确除蜱

切勿用手捏碎或强行拔拽!

正确法:用尖细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头部/口器,垂直、匀速向上拔出。清洁叮咬处和手。

处理困难或担忧残留立即就医。

4. 管理宠物:定期检查清理宠物(尤其狗猫)蜱虫,避免其进入高危区或使用兽用驱蜱药。

5. 避免接触传染源:护理患者时严格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妥善消毒污染物。

了解风险与症状,在蜱虫活跃季科学防护(避蜱、查蜱、正确除蜱)是关键。暴露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告知蜱虫接触史!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