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理功能: 保障血液循环、营养输送、废物排泄(肾脏)、消化液分泌、关节润滑。
调节体温恒定: 出汗是散热的主要方式。
支持大脑高效运转: 缺水会显著影响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和情绪。
促进新陈代谢: 水是几乎所有生化反应的媒介。
预防泌尿系结石和尿路感染: 充足尿液稀释结晶物质并冲刷尿道。
辅助维持健康体重: 餐前喝水可增加饱腹感;有时身体会将“渴”误认为“饿”。
保持皮肤健康: 充足水分有助于皮肤充盈有弹性(虽不能完全消除皱纹)。
首选白水或淡茶:
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是最佳选择。
淡茶水(不加或少加糖)也是良好来源。
限制: 含糖饮料(汽水、果汁饮料、奶茶)、浓茶、浓咖啡不能替代饮水,且可能增加额外热量或利尿。
少量多次,均匀分配:
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更不要一次豪饮大量水(增加肾脏负担)。
晨起一杯水(补充夜间流失)。
两餐之间定时饮水。
餐前半小时少量饮水(约100ml)有助于控制食量。
睡前1-2小时适量饮水(避免夜尿过多影响睡眠)。
特殊场景主动加量:
运动前: 提前2小时喝400-600ml。
运动中: 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ml(小口慢饮)。
运动后: 根据出汗量补充(体重每下降0.5kg约需补水400-600ml)。
高温/干燥环境: 即使不渴,也要增加饮水频率和总量。
发烧/腹泻/呕吐: 在医生指导下,除了水,可能需要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
关注“水”食物:
多吃含水量高的蔬果(黄瓜、西瓜、番茄、生菜、橙子等)。
适量喝汤(优选清淡少油的蔬菜汤、菌菇汤)。
特殊人群特别关注:
老年人: 设置饮水闹钟或固定时间点喝水,床头放水杯。
婴幼儿: 母乳/配方奶是主要水源,添加辅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喂水(通常不需额外大量喂水)。
上班族: 在办公桌放水杯或大水壶,随时可见随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