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科学防控守健康,心安不惧猴痘慌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3-03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猴痘(Mpox virus,MPXV)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猴痘疫情报告显示,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持续蔓延,多个国家出现旅行相关病例。
猴痘到底是什么?公众如何预防?小编带你详细解答。
一、猴痘的起源和进展
1958年,丹麦科学家首次在用于研究的圈养猴子身上发现了猴痘病毒。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流行,至今已经多次引起非洲及洲际流行。
1970年,刚果共和国出现了第一例猴痘病毒感染人类致病的病例。
2003年,美国爆发猴痘疫情,这是非洲外首次出现猴痘病例。
2022年5月起,猴痘疫情迅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传播蔓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年5月,猴痘疫情蔓延态势得到遏制,感染者病死率低于0.2%,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年6月我国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并在多个省份出现本土病例;7月26日,国家疾控局和国家卫建委联合印发《猴痘防控方案》,9月我国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23年9月猴痘疫情在刚果(金)开始传播,并迅速蔓延至肯尼亚、卢旺达等非洲国家。202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此次猴痘疫情具备在非洲以及向其他大洲传播的潜力,并再次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该组织对猴痘疫情发出的第二次最高级别警报。
2025年开年,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I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1位外籍人员,有刚果(金)旅居史。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猴痘疫情报告显示,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持续蔓延,多个国家出现旅行相关病例。
二、临床特征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3.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4.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
三、传播途径
1.接触猴痘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吸入病例的呼吸道飞沫都可能造成感染。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为主。
2.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四、如何预防猴痘
1.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猴痘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能够有效预防猴痘感染;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2.来自猴痘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患者,或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海关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落实检疫查验措施。其他人员入境后应开展自我健康监测。 
3.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病毒,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告知医生症状和可疑接触史。前往医院途中和就诊时应科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应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搔抓皮疹造成感染扩散。
 
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科学防控守健康,心安不惧猴痘慌!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