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家中是否频频出现“扑棱蛾子”?TA身形矫健,专挑米缸、面袋作案——啃粮毁物、吐丝结网,甚至留下“白色幼崽”疯狂炫饭。没错,这嚣张的“粮仓刺客”正是印度谷螟!今天小编化身虫虫特工,带您直击剿匪现场,手把手教您把“扑棱蛾子”一锅端。
【反派档案】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属于鳞翅目螟蛾科谷斑螟属昆虫,又叫印度谷蛾、封顶虫。
主要外形特征:
幼虫:乳白色“干饭狂魔”,头戴棕褐色头盔,身长13mm左右,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幼虫时期由于形态比较迷惑人,很难想象到它会变成蛾子。
成虫:体长5-9mm,翅展13-18mm。自带“灰褐斗篷+紫黑斑点皮肤”,凭借这独特的翅膀花纹,是识别印度谷螟的重要依据。
生活习性:
印度谷螟喜温喜湿,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达到24-30℃,相对湿度70%-80%时,成虫羽化后就会开始交配。成虫通常将卵产在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里,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一只印度谷螟雌虫7天之内可以在仓储食品中产卵500枚。
活动范围:
足迹遍及全世界。虽然名叫印度谷螟,却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仓储害虫。
通缉原因:
1.食品污染:主要以幼虫危害为主。家里储存的各种谷物(大米、小麦、玉米等)、豆类、油料作物(花生、芝麻等),还有干果(红枣、葡萄干等)、中药材等统统都在它的“菜单”上。幼虫会在食物内部蛀食,吐丝结网,把粮食颗粒粘连在一起,不仅造成粮食重量损失,还严重影响粮食的品质,使其发霉变质,不能食用。
2.引发过敏反应:印度谷螟的鳞片、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可能成为过敏原。当人们接触这些物质后,可能会引发皮肤瘙痒、红肿、皮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症状。
3.传播疾病:印度谷螟在室内环境中活动,可能携带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当它们在食物和生活用品上爬行时,将增加人们感染疾病的风险。虽然印度谷螟本身不是主要的疾病传播媒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对疾病的传播起到辅助作用。
【剿匪行动】
STEP 1 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家中各个角落,特别是厨房和储物间。做好食物收纳,将散落的粮食碎屑、干果碎粒等彻底清扫干净,不给印度谷螟留下任何食物来源。检查存放食物的容器,有破损的及时更换,防止害虫藏身和产卵。
STEP 2 密封储存
购买回来的粮食、豆类、干果等要尽快装入密封的塑料桶、玻璃罐或专用的食品密封袋中。这样既能防潮,又能有效阻止印度谷螟成虫进入产卵,从源头上杜绝虫害发生。此外,一些物质的特殊气味如大蒜、花椒等,与粮食混放也有一定的驱虫效果。
STEP 3 冷冻或高温处理
如果发现少量粮食已经生虫,可以将其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冷冻可有效杀死里面的幼虫和虫卵,也可以放在阳光下暴晒。但如果虫害严重甚至已经产生霉变,建议丢弃处理。
STEP 4 使用防虫药剂
在一些虫害严重的地方,可以采用磷化铝熏蒸的方式,但仅限密闭空间且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印度谷螟再狡猾,也斗不过科学的“剿匪攻略”!粮食安全无小事,防虫如防火,让我们一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