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职业卫生
职业紧张:现代职场中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4-22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2024年4月25日至5月1日,我国迎来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主题聚焦"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在数字化浪潮与后疫情时代的双重冲击下,"职业紧张"正悄然成为威胁职场人群健康的"隐形杀手"。职业相关心理问题导致的缺勤率还在逐年增长。关爱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职业紧张:数字化时代的职场新常态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是指因工作需求与个人能力、资源不匹配引发的持续性身心紧张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职业健康问题之一。当前呈现三大特征:
泛在化趋势
202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6.8%受访者经历过职业紧张症状,较2019年上升21%。智能设备普及使工作渗透率提升43%,移动办公导致68%劳动者出现"离线焦虑"。
年轻化态势
"Z世代"职场人职业紧张检出率达41.3%,高于70后群体(28.5%)。新生代对职业发展期待值提高,但抗压训练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复合性特征
现代职业紧张呈现"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交织:长期加班引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2.3倍),AI技术焦虑导致决策疲劳,职场社交压力催生新型适应障碍。
 
二、高发人群
IT互联网从业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金融从业者、制造业工人以及客户服务人员成为“职业紧张”的重点人群。
三、如何调节
应对职业紧张,需要个人、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办法缓解紧张情绪:1.建立"压力晴雨表":当出现持续失眠、注意力涣散、情绪失控时,需启动干预程序;2.认知行为训练,采用"5-4-3-2-1"接地技术:工作中感到焦虑时,依次辨识5种颜色、4种触感、3种声音、2种气味、1种味道,帮助大脑重置压力反应;3.生理缓冲机制,执行"20-20-20"护眼法则:每工作20分钟,注视20英尺外物体20秒,配合深呼吸可降低应激激素水平。积极主动地增强自我心理韧性,更好应对职业紧张。
当我们学会与压力共舞,职业紧张将不再是困住身心的牢笼,而是通向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梯。毕竟,健康的劳动者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更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