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甄别健康信息】在获取健康信息时,要保持冷静、理性,不轻信传言,应多方求证。对甄别后的信息能够正确理解,并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人健康水平。
2.【甄别健康信息】如遇难以辨别真伪的健康信息,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立医院官网等权威机构查询健康知识,识别是否由专业人士传播的信息,是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关键。
3.【避免谣言误导】如遇到不确定来源的健康信息,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获取权威专业建议。通过培养正确的健康信息意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被谣言误导。
4.【警惕来源不明信息】判断健康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可通过了解发布机构、发布人等方式加以甄别。公立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医生、医学专家等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匿名短信息、陌生电子邮件和来源不明的社交媒体传言应警惕。
5.【辨别健康信息】健康信息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而不是单凭个别案例或偏见。可以通过查证是否有相关的医学研究支持,是否有同行评审的研究或来自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来判断真伪。
6.【警惕内容夸大信息】警惕内容过度夸大的信息。健康信息通常较为复杂,要警惕声称“能迅速治愈所有疾病”“保证100%有效”“立竿见影”“药到病除”“长寿秘诀”“医学史上的奇迹”之类的信息。
7.【警惕医疗广告】应警惕,有些健康信息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或服务而发布,可能存在故意夸大效果的内容,如果一篇信息重于推销某种药品、保健品,或宣称某个疗法效果神奇、效果好等极端描述,或由演员、AI机器人等扮演医生、专家拍摄视频、广告,模拟访谈节目等形式,宣传所谓的“秘方”“神药”,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8.【关注健康信息发布时间】在获取健康信息时,应关注信息发布的时间,选择查阅近期发布的信息,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十年前的观点到今天不一定正确。
9.【选择专业信息】权威的健康媒体、医学专家和科学家通常会提供客观、权威的健康信息,应学会识别各平台的认证标志,建议平时多关注一些受欢迎且取得平台认证的健康媒体、专业医学组织和个人。
10.【提高健康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提高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科学原理,可以更好地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当你能够理解基本的医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时,更容易辨认虚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