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青岛历史上是单一间日疟流行区,年发病人数曾超过9万,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实现了从年发病例90000到0的突破,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三十多年来首个获得消除疟疾认证的国家。
我们要知道,消除疟疾并不是代表就没有疟疾,虽然中国已经消除了本土疟疾,但在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等地的疟疾流行情况,仍需值得关注。根据WHO发布的《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8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疟疾流行,报告疟疾病例2.49亿,死亡约60.8万例。
青岛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每年有大量出境旅游、务工返乡人员,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青岛近年来的疟疾病例均为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境外输入性疟疾,输入性疟疾病例及我市传疟媒介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出现继发病例的风险,对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构成严重挑战。
为持续巩固消除成果,青岛市做了这些努力:
一、积极开展疟疾“四热”病人①监测,及时发现并规范处置疟疾阳性病人
自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青岛市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市卫健委实时通报血检完成情况,并将“四热”病人血检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范围,有力保证了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至今,青岛市累计血检人次超过19万,规范处置每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并对间日疟和卵形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
二、坚持血片集中复核制度,不断提升血片制作质量
2021年起,各区(市)每季度到市疾控参加阴性血片集中复核已形成一项制度,复核过程中,市疾控病毒与寄生虫所资深专家全程参与,严把血片质量关,对按比例抽检的血片按血片复核标准进行评分,并且对各区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从而督促各区市抓好疟疾血检工作。
三、开展传疟蚊媒监测,掌握全市传疟蚊媒分布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时有发生,5-10月份疟疾流行季节,存在输入继发传播的可能。为进一步摸清我市媒介按蚊的种群和密度分布,2021年起,我市在省级蚊媒监测点的基础上,增设市级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种群监测点,由市级和区(市)级疾控中心共同开展,全面掌握全市蚊媒种群情况和中华按蚊密度,为切断疟疾传播途径提供基础数据。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市民疟疾防治意识
我市每年围绕4.26“全国疟疾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大众网、今日头条等媒体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制作宣传单页进医院、进社区、进劳务输出公司发放;与海关联合,对到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的出国人员进行重点宣传;建立线上疟防培训班,创建援非人员疟疾防治咨询微信群等,提高了社会和公众的疟防意识,消除疟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五、加强培训,提高全市疟防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为继续保持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疟疾防治与实验室诊断能力,青岛市每年举办疟疾防治技术培训班,现场培训疟疾流行病学、危重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疟原虫镜检和血片制作技术等;同时,积极举办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岗位技能竞赛,以赛代训,全面提升了寄生虫病防治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全市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六、召开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部门沟通联席会,提高防控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021年起,青岛市定期召开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部门沟通联席会。市卫生健康委牵头,青岛海关、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第六人民医院、市中心血站和市疾控中心等单位进一步理清了各部门承担的责任,巩固和强化了我市疟疾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开展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互查和自查,进一步提升防控工作水平
根据省市卫健委部署安排,每年进行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地市间互查和市内自查,及时发现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提升了我市疟疾防控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自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工作以来,青岛市通过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队伍,切实有效地推动落实各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策略措施。2016年11月,完成了全部10个区市的消除疟疾区市级考评工作,2017年11月,顺利通过了省级考评,提前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截至目前,青岛市已经20余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今后我市将继续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完善寄生虫病防治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