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通常指粒径小于5 mm 的塑料碎片、薄膜或颗粒,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之一。
方便、廉价,一百多年的历史,几十年的普遍使用,几乎无法降解的稳定性质,让塑料在地球上不断累积。经过雨水河水海水的冲刷,废弃的塑料制品逐渐变成小碎片,上天入地。微塑料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存在于大气中、陆地和海洋环境中。
其中,水环境中的微塑料通过食物链传递并进入人体,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8月发布了对饮用水中微塑料研究结果的最新分析报告。根据目前的数据,人体对极小的微塑料颗粒(包括纳米颗粒)的吸收和分布可能较高。
塑料中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
塑料制品中含有的己内酰胺、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以及酚类化合物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具有持久性、积聚性、迁移性和高毒性等特点,在人体内蓄积后,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致畸、致突变性等毒性,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干扰内分泌,可以造成人体生殖功能异常,还易导致男性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升高。
此外,不合格的塑料饭盒或塑料袋中大多含有工业碳酸钙、石蜡或重金属,工业碳酸钙可能导致人体胆、肾结石,重金属超标会对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最关键的是,塑料中的有害成分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中。
“限塑”力度不断加码
2007年我国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近年来,全国20多个省份相继发布新版“限塑令”,然而塑料的使用量仍然十分惊人。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以前在超市结账时只需要花两三毛钱顺手购买的塑料袋必须完全消失了。
道理都明白,可当真正与一次性塑料制品“诀别”,生活变得没那么方便了。
(信息来源:上海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