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油是我们日常烹调食物必不可少的帮手,但食用量一定要合理掌握,儿童青少年要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烹调油食用量能少则少。
烹调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居民烹调油摄入量较多。过多烹调油的使用会增加脂肪的摄入,导致膳食中脂肪供能比超过适宜范围。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次,高温油脂产生的二聚体、环化物等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根据《学生餐营养指南》(WS/T554-2017)建议,学生餐要清淡,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30克。
家庭烹饪可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建议选择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煎炸,减少油的用量。
不同烹调油的营养构成不同,多样化选择有利于营养平衡,建议采购烹调油时适当调换品种。
少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口感好,香味浓,对食用者有很大诱惑,容易过量食用。油炸食品为高脂肪高能量食品,容易造成能量过剩。此外,反复高温油炸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
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应特别注意限制加工零食和油炸香脆食品摄入,常温下“脆”和“起酥”的产品如薯条、土豆片、饼干、蛋糕、加工肉制品,都可能由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黄油、奶油、烹饪的人造黄油、可可脂和棕榈油等制作。日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脂肪摄入量的10%以下。
储存要合理
食用油在储藏期间会发生各种变化,使其品质降低,甚至酸败变质。然而,由于油脂只有酸败到一定程度时,外观上才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颜色变深、沉淀增多、油液浑浊并产生“哈喇味”等,因此一般很难从食用油的外观上辨别它是否变质。其中温度、光照、水分、金属离子和食用油的品种均会影响其氧化变质的速度。为了避免这种潜在危害,应采取正确的食用油储存方法。
食用油开盖后应存放在避光低温处,并在3个月内使用完,避免脂类的酸败。实验表明,对于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放置在厨房灶台或远离灶台的桌面正常使用超过5周,其过氧化值就超过了国家标准。在避光条件下,无论室温还是40°℃高温,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上升比较缓慢,放置7周后都不会超过国标。也就是说,相对于温度,光照对这三种油品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对于大豆油、菜籽油和调和油,为了保持好品质,要特别注意避光保存。对于花生油和葵花籽油,光照和温度都是敏感因素。光照时,葵花籽油第4周、花生油第3周的过氧化值就超过了国家标准。避光时,高温40℃放置4周就超过了国家标准。因此,葵花籽油和花生油要同时注意避光和低温保存。玉米油对光和温度的耐受情况是最好的,只有在40℃光照的极端情况下,过氧化值在使用6周后才超标,相比于其他植物油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