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病变早期通过阻断病因和治疗可以完全康复。如果病变进一步进展,相继出现邻近部位骨组织的破坏、增生、改建、变形,进而出现明显的临床体征,构成了典型的骨性关节炎,将终生携带。目前,国际上有关骨关节炎的治疗仍在探索之中,因此,应以积极主动的一级预防为主,控制新发病例和早发现、早治疗。
一、预防
根据大骨节病病因研究结果提出的预防措施,经多年病区推广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病区应继续进行和有效落实这些预防措施。由于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广泛,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推行这些预防措施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病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一)病区中凡水源条件容许的地方,改旱田为水田,主食大米;在水源不便的地方,可改面食为小米、高粱等颗粒食粮。
(二)交通方便或靠近城镇的病区,可改种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由市场购入食粮。
(三)边远山区可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其目的是病区放弃食用自产粮。
(四)针对病区居民食物单调、偏食情况,应改变粮食种植结构,提倡农作物种植多样性和食物多样化;同时应改良粮食收获、储存技术,提高粮食卫生学品质,将食粮中T-2毒素含量降至100ng/g以下,至少降至300ng/g以下。
(五)搬迁或易地育人。将一些自然环境恶劣、不宜生存的病区居民迁移至非病区居住,此举为搬迁。将病区适龄儿童集体迁至非病区寄宿学校就读,称为易地育人。
(六)改良水质,针对病区居民饮用水有机物污染较重的情况,应加强对水源地保护,降低饮用水中腐殖酸含量。
(七)适宜人群补硒。对低硒病区儿童(发硒低于0.2mg/kg)补充适量硒制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以亚硒酸钠含量计算,3~10岁儿童1mg/次/周;11~13岁儿童2mg/次/周。但补硒作为一种预防手段,在大面积投硒前,首先要掌握该地区和人群硒水平,避免过量硒制剂摄入引起的硒中毒。
(八)综合预防措施。根据病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上述一种以上预防措施形成组合即为综合性预防,近年来在我国西部病区的预防实践中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