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放射卫生
内照射放射病(一)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1-28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慢性内照射放射病是经物理、化学等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形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可能大于1.0Sv;或者较长有效生物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 使机体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相应的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

        疾病描述 
        放射性核素长期超量蓄积在体内,可引起慢性内照射放射病。战时在没有防护设备下,在沾染地区停留过久,或长期处于核爆炸后的下风向及早期落下灰沉降区,可造成内照射放射损伤。此外,生产和使用开放性核素过程中,缺乏防护措施,放射性核素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 

        症状特征 
        1.内照射放射损伤取决于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致电离密度大小。因而α衰变的核素危害性最大,β和γ衰变次之。与外照射不同,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滞留时,按衰变规律不断释放射线,形成持续性照射源。在放射性核素全部从机体内排出或全部衰变完后,对机体的照射作用才停止。 

        2.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较为复杂,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吸收量、蓄积部位、排出速度,因核素的理化特性、进入体内的途径以及体内蓄积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某些放射性核素,选择性蓄积于某些器官,造成靶器官的严重损伤。如亲骨型核素(90锶、226镭、239钚),对骨髓造血功能和骨骼的损伤严重,晚期可诱发骨肿瘤。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核素(232钍、144铈、210钋等)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晚期可诱发肝肿瘤。亲肾型核素(238铀、106钌等)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肾功能不全。 

        3.不易由胃肠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从口腔进入后,绝大部分由肠道排出体外。气态及挥发性的核素,主要经呼吸道迅速排出。机体中某些代谢产物,能影响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蓄积和排出,如胆酸、乳酸、柠檬酸等。锶、镭等理化特性类似于钙与骨组织结合能力很强,因此排出率很低,晚期几乎不排出。 

        4.某些核素的放射性虽较弱,但进入体内可产生化学毒性作用。如铀、钍对机体的损伤,化学毒性是主要因素。 

        5.长期小量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形成一定量体负荷或肺负荷的内污染病例,与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不尽相同,机体可无近期放射性损伤征象,主要表现为远期效应,经过较长潜伏期,可以发生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