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猴痘科普预防提示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6-07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猴痘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为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亲”。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当时一群从非洲运往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的猴子暴发了一种以“痘状”皮肤水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由此而得名。

一、临床表现

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但症状较轻,发病率、病死率一般不如天花严重,多数病例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

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521天,出现症状后可持续1421天。猴痘病毒感染一般呈现发病期和皮疹期两个阶段。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三、预防措施

1.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共用物品。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发生性行为应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2.避免在猴痘疫情流行地区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