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谨防蜱虫叮咬,预防发热伴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06-09 00:00:00.0      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分享到: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保护色:
字体: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由蜱虫传播导致的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这是发生在某医院的一幕:5岁男孩小A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求助,小A的妈妈告诉医生,几天前一家人外出踏青回来不久,发现孩子头部突然长了一颗“黑痣”,而且这颗“黑痣”还越长越大。医生告诉小A的家长,这哪是什么“黑痣”,这分明就是一只蜱虫啊!考虑到蜱虫叮咬孩子时间久,虫体大,强行拔除一旦断裂,残余虫体会留在患儿体内造成更大危害,为安全起见,医生立即决定手术切除虫体。

小编在此告诉广大市民“夺命蜱虫”不可小觑,被蜱虫叮咬可导致发热伴减少综合征。那么,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呢?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呢?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胃肠道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一般为2-16天。

流行区域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呈高度散发。

流行季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4-10月份。

传染源

羊、牛、犬、鸡等家畜家禽及鼠类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此外,直接接触或者通过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是引起人传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前多有蜱虫叮咬或者野外活动史,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旅游、户外活动的人群有感染风险。此外还有负责诊治患者的医护人员、陪护人员及家属是人传人感染途径的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

1.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为主。

2.野外劳作或者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暴露部位,可使用驱虫剂喷涂皮肤,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3.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危重患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应避免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