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性病艾滋病防制
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12-27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

性别分类是社会分类里面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关系着个体人格的形成,更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一般所说的性别,即“男性”“女性”,是指生理性别,根据生理解剖学上特点进行区分,但是,一个人的性别不仅仅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还包括心理性别,把自己看成是男人还是女人,即“性身份”“性别角色”。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同一性决定着异性间的关系和对性的态度。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有些男生说话细声细语,为人处事扭扭捏捏,化妆敷面膜等现象已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穿着丝袜、短裙、高跟鞋等女装出没;也有一些女生说话粗声粗气,留超短发着男装,只和男生玩。这无疑都是性别角色认知出现了偏差,长此以往,可形成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相符的行为模式。

心理性别的偏差影响着他们对爱情和性欲的追求,导致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者的出现,其中男同又有“断袖”、“龙阳”或“余桃”等称呼,女同则被称为“拉拉”、“蕾丝边”等。但是,无论是男同还是女同都不是某一历史的特有片段,而是一直存在。

如今交通的发展和特殊社交平台的建立,给同性恋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去寻找与其相同的人群,但这也为梅毒、淋病、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尤其是男性同性恋者,已然成为了性病的高发人群。

关于性别恒常性的相关研究指出,34岁儿童已获得性别认同的能力,45岁儿童逐步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能力,56岁是性别一致性发展的快速期,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关注儿童对于自我性别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寻求相关医生提供帮助。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