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饮水?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11-15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疾控中心
字体:分享:
小朋友你知道吗?饮水不足或失水过多,均可引起体内缺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体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出汗等途径丢失水。这些丢失的水量为必需丢失量,通过足量饮水即能补偿。但还有一种是病理性水丢失,例如腹泻、呕吐、胃部引流和瘘管流出等,这些水的丢失如果严重就需要通过临床补液来处理。随着水的缺失,会出现一些症状。当失去的水量达到体重的2%时,会感到口渴,出现尿少;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0%时,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皮肤失去弹性;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0%时,会引起死亡。
1.什么时间喝?
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随时喝,切莫感到口渴时再喝水。早晨起床后可空腹喝一杯水,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觉前也可喝一杯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
2.怎么喝?
喝水应该少量多次,每次200mL左右(1杯)。体内水分达到平衡时,就可以保证进餐时消化液的充足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运动时体内水丢失加快,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引起水不足。在运动强度较大时,要注意运动中水和矿物质的同时补充,运动后,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足量的饮水。
3.喝什么?
饮料不能代替白开水。饮料含有较多的糖,多喝容易造成肥胖、龋齿等,所以应以白开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