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工作动态 >外地信息
关注全民健康 打造未来医疗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嘉宾共话人类健康福祉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06-17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浏览:17次
字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是致病微生物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是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目前还担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面对媒体采访,陈君石非常严肃地指出,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是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常见,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连消费者本身也不是很把它当回事。”陈君石举例,外出就餐,有人发生腹泻,除了选择自己服药或者就医,一般也不会深究其中的问题。

  而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等问题,陈君石认为此类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妖魔化”。“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近十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立法、标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行业变化显著。在很多方面,我们甚至高于国际标准。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并没有明显的好转。陈君石认为,这就是食品安全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陈君石表示,一些“化学元素”恰恰是食品安全所需要的,人们过高地估计了添加剂对身体的“危害”。

  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是个长期话题,中国有1亿多“个体户”食品加工者,因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产结构落后的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

  全民健康需要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先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分论坛“实现全民健康——全球公共卫生发展合作”上提出大家要记住八个字: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高福说,公共卫生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一个综合型的防控措施,任何的病毒都会危害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卫生问题、健康问题是没有国界的。应对任何一个疾病爆发,不仅仅是爆发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每一个人都会受影响的问题。” 高福介绍,我国有很健全的信息系统,对于任何可疑的,包括新发或者再发的传染病等,卫生部在6个小时之内会立刻知道,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全境的信息直报系统。

  高福认为,首先,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可能孤立地进行疾病防控,一定要互相支持,携手合作。第二,我们要构建美好的地球,不仅仅要携手合作,还需要有竞争,竞争是一个很好的驱动力。第三,大家要互相交流。第四,要有协调机制。在这四个原则之下,人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世界,才能找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伙伴。 “希望大家能记住,我们其实是一个全球村的小城镇,我们都是地球村当中的小小居民,我们要携手合作,一定要让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先行。”

  柏林查理蒂医科大学中国生命伦理历史及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奥利·多林:

  中医药要发展 标准化很关键

  中医和西医哪个更好?对于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柏林查理蒂医科大学中国生命伦理历史及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奥利·多林认为,二者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在他看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门哲学,而且中医绝不仅仅是中药那么简单,还包括针灸、推拿、刮痧等神奇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欧美人士的认可。

  多林表示,长期以来的大量临床经验足以证明,中医、中药是有效的,但曾几何时,中医药所面临的质疑是无法说清楚其为什么有效,“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药已由原来的‘说不清、道不明’过渡到现在的‘部分说得清、道得明’,这算是一大进步,对于推动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所以说,虽然中医药很古老,但它与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并不矛盾。”

  在多林看来,中医药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推进标准化很关键,除了要与国际接轨,还应形成自己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中医药一般都是经过汉语进行传承,有很多诸如气血、经络、穴位等西方人不明就里的术语,而西医的传承主要靠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这值得中医药借鉴。以中药为例,想实现标准化其实并不容易,毕竟中国幅员辽阔,统一药材质量就是个难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

  完善基层医疗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

  “没有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孟庆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能力,需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当务之急。”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需要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吸引更多医疗人才下沉。“同样的毕业生,在基层卫生院和省市大医院工作5年后,差距就拉大了,主要体现在收入和职业发展上。”孟庆跃分析说,“在英国,工作在最高级别卫生机构和最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收入没有什么差距。在日本,到基层工作的医疗工作者收入还会高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医疗工作者。这些在国内都实现不了,但可喜的是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政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下一步关键要落实到位。”

  “还要扩大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到三甲医院学习提高,多给他们晋升机会,留足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医科学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才会真正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下沉。”孟庆跃说。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

  药物研发需要工匠精神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将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比作医疗健康领域的“华山论剑”,并就中国的药物研发现状发表了真知灼见。

  李校?说,温州是生产皮鞋、服装的地方,但出口一轮船的皮鞋只能换来辉瑞、拜耳等外国知名制药企业一卡车的药,足以说明制药是附加值最高的行业之一。正是因此,中国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药物研发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突破。

  李校?认为,中国药物研发和生产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配套的软资源支撑,“如果我们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国家能在医保等方面给予支持,制药企业就会有更多利润,继而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就此形成良性循环。”在李校?看来,除了创新,老药转新药也是很好的尝试,“像万艾可,就是在研究心血管药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其具备另外一种神奇的功能,一下子就火遍全球。”

  李校?表示,药物的研发需要工匠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是十年磨一剑,“最早在广州时,我对生产因子的研究已经做不下去了,而且这个东西在国际上也不被看好。后来到了温州,温州人就说,我们崇尚的是拉链精神、纽扣精神,越是别人不愿意做的,我们越要把它做到极致。结果15年过去了,我对生产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算见到了曙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

  传统医药拥有巨大创新空间

  “现在,中医药在专业医疗领域的传承与融合越来越明显,通过创新,祖国医学宝库的精华不断被挖掘出来。一方面,中医药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变;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在未来几十年间依然可以保持其特有的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表示,虽然全球医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它并不能替代传统医药。传统医药对于医学创新,特别是新药开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很多人对传统医学有误解,其实中西方医学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互吸收和借鉴,青蒿素、黄连素等药品的研发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我这次提出一个‘逆向转化’模式,即先判断中医药在人体上的应用效果,再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其作用和有效成分。这种模式有异于西药的研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创新方法。”刘建平说。

  对于循证医学的发展,刘建平认为,在相应政策和指南的指引下,从业人士应该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和实施临床实验,从中总结相应的临床问题。此外还需要针对中医药传统的医疗实践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评估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兼顾亚洲的文化背景。”

  奥运冠军、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邓亚萍:

  应科学安全地运动健身

  作为4枚奥运金牌拥有者、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家喻户晓的邓亚萍以讨论嘉宾的身份参加了本次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在接受采访时,邓亚萍三句话不离本行,就运动健身、运动康复、运动处方等话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邓亚萍认为,健康的身体与自律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除了应不抽烟、不酗酒,养成少糖、少盐、少油的饮食习惯外,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也很重要。她表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与运动场地的相对不足是困扰很多城市的矛盾,“以我的家乡郑州为例,虽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52平方米,明年更是有望提升至1.86平方米,但有一半运动场地在学校,而学校不喜欢对外开放,也不鼓励把运动场地用于经营,所以很多群众还是缺少理想的运动场地。大家参与体育锻炼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就拿跑步来说,如果天天在马路上跑的话,你说究竟是在运动还是在吸汽车尾气?”

  邓亚萍说,由于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几乎所有专业运动员都因为超负荷的训练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伤病,而普通人也可能会在参与高强度运动时遭遇骨折、韧带断裂等重伤。邓亚萍认为,重伤的治疗不仅是做手术那么简单,运动康复也不可或缺,所以她建议把运动康复项目也纳入医保,“另外我觉得,开具运动处方对慢病控制很有帮助。运动处方在发达国家很普遍,主要就是根据患者的健康水平、体能状况、心血管功能等,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

  关注罕见病“一个都不能少”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在青岛举办期间,病痛挑战基金会作为罕见病领域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领航者受邀参展,展区的“罕见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向参会各方介绍罕见病群体的同时,也在发出倡议: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

  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罕见病约有近8000种,占已知疾病的10%,绝大多数疾病无法治愈,大约50%的罕见病从儿童期发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我国约有数千万人士受其影响,在医疗、康复、社会融入等层面遭遇着严重困境。2018年我国已经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第一批纳入目录的罕见病共121种,为各方在罕见病的诊治、药物研发及市场准入、医疗保障及社会救助等方面提供了优先参考。

  “但即便如此,罕见病病友的声音,仍然很少被公众听到。”王奕鸥说,病友是解决罕见病问题的核心力量,而如何让病友与疾病对抗的经历与信念成为直面罕见病挑战的有力武器,需要全社会多方的支持。王奕鸥说,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正在搜集整理当中,希望大家能多给予关注和支持,为罕见病群体营造平等、受尊重的社会环境。

  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

  人工智能可让顶级名医“速成”

  在创新促进健康——智能时代的医疗创新与发展分论坛上,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提出,健康体检是中国、亚洲的一个特色性的服务。在美国、英国等国家,有家庭医生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专项检查。中国缺乏全科医生,因此一年一次全面体检的意义更大,某种程度上,体检相当于一年一次全科医生的服务体系。

  张黎刚提出,中国的医生主要集中在十几个以教学医院为中心的大城市里面的500多个三甲医院,导致中国医生资源极度不均衡,在医疗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私营医疗机构怎么保证医疗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包括一些精准医学的应用,会帮助我们提升医疗品质。”张黎刚举例,中国有很多人患有肺结节,超过80%是良性的,很多人在结节很小的时候被医生告知等半年、一年再摘取,但这些结节还是有一定比例会演变为肺癌。但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图形识别技术,对小结节的检出率能提升30%,通过捕捉血液当中癌细胞DNA的片段,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癌症。“我想在未来几年当中,传统的依赖经验、循证医学的模式,会因人工智能发生彻底改变。以前要几十年才能成为名医,通过人工智能,让一个毕业三年、五年的医生达到顶级医生的水平,完全有可能。”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陆 波 孙 飞 赵 波 郑文斌

  原文地址:http://www.dailyqd.com/epaper/html/2019-06/13/content_252217.htm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