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指导思想是: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求目标可及,措施可行,效果可评。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等。
世界卫生组织控制血吸虫病战略的重点是,使用吡喹酮进行定期的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来遏制血吸虫病。这需要定期治疗高危人群中的所有患者。治疗应当与健康教育以及获得安全饮用水和良好卫生设施相辅相成。
有针对性的治疗对象包括:1、流行地的学龄儿童。2、流行区中被认为有危险的成人,例如从事与受侵染水接触的职业人群(例如渔民、农民、灌溉工人),以及在从事家务劳动中与受侵染水接触的妇女。3、生活在高流行区的所有居民。
干预频次视学龄儿童中的感染率或可见血尿(只适用于尿路血吸虫病)的发生率而定。在高传播区要连续数年反复治疗。
目标是遏制血吸虫病:对风险人群的定期治疗将治愈轻微病症,并防止受感染的个人发展为严重的晚期慢性病。吡喹酮的可得性是影响血吸虫病控制工作的一项重大限制因素。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各种类型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该药高效,安全,且成本低廉。即使在治疗后发生再次感染,如果在儿童期就进行治疗,严重患病的风险就会降低,甚至可得到逆转。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3种。在过去20多年里,吡喹酮已被成功地用于在巴西、柬埔寨、中国、埃及、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等地控制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