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黑热病科普知识(一)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11-08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它的病原体是几种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原虫主要寄生于病人体内的巨噬细胞里,由双翅目昆虫白蛉(P. martini)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积极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黑热病的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恰氏利什曼原虫。这3种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无差别,在流行病学上,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主要发生在较大的儿童和青壮年中,而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恰氏利什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患者均主要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世界卫生组织把黑热病列为再度回升的一种寄生虫病。回升的原因大致有:①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增加,特别是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流行;②开发荒漠或森林,使人类移居入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导致原来仅在动物间流行的内脏利什曼病由野栖白蛉传播给人,成为人类的疾病;③一些有黑热病流行的国家因战乱频繁而发生人口的大范围流动,促使疫区扩大,病人增多。

   利什曼原虫传播过程中需要两种不同的宿主相互交替。在白蛉体内,原虫的形态为前鞭毛体,在人、犬科动物或啮齿动物内则为无鞭毛体。当媒介白蛉刺叮病人、病狗等宿主时,血液或皮肤内的无鞭毛体被吸入白蛉的胃内,变为前鞭毛体,在白蛉胃内分裂繁殖,至吸血后6-7天,前鞭毛体即可抵达蛉的咽或喙部,此时白蛉胃血已消化完毕,感染白蛉如再次吸血,前鞭毛体即侵入人或狗等宿主体内。白蛉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也能增大前鞭毛体对宿主的感染性。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