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
认识地方性氟中毒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06-02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简称地氟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齿和骨骼的改变。

   氟斑牙:牙齿是机体对氟化物最为敏感的器官,氟斑牙的形成主要是在牙齿釉质发育期氟对造釉细胞作用的结果,釉质表现为白垩、着色、缺损等改变。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咀嚼及消化功能,危害健康。 

   氟骨症:在氟的作用下,骨骼的正常代谢过程(包括成骨、破骨、矿化过程)以及钙磷代谢受到影响和破坏而产生的结果,其主要表现有骨质硬化、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等,腰、腿及全身关节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重者弯腰、驼背,甚至瘫痪。

   氟的发现历程:

   1768年德国化学家Marggraf 发现能腐蚀玻璃的酸—氢氟酸。

   1810年英国化学家Davy将未分离的元素定名为氟。

   1886年法国化学家Moissan分离氟成功 。

   氟中毒的流行历史:

   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掘山西阳高县10万年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发现古化石上有慢性氟中毒的遗迹,认为 “这是氟性斑釉齿病症的遗迹”。

    山西襄汾县曾出土10万年前“丁村人”的氟斑牙化石。

    三国时代嵇康(公元225-264年)在其所著的《养生论》中提及“齿居晋而黄”,这可能是涉及氟斑牙与水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

    国外Littleton曾对阿拉伯湾巴林岛公元前250-公元250年间的尸骨与牙进行古生物病理学研究,发现一些标本有氟斑牙和氟骨症的症状。 

    现代医学认识地氟病大约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氟斑牙在英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1901Eager报道“Chiaie teeth”(契雅牙)来描述这类“釉质发育不全性”损害。

    1916年前后,美国牙科医生称为斑釉齿。

    直到1931年前后,证明了氟斑牙与饮水中氟含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其后,Dean等证明斑釉齿的严重程度与饮用水中氟浓度不同密切相关。

    丹麦学者MollerGudjonsson,在1932年报道了冰晶石工人骨骼的X线所见,并使用了“fluorosis”一词。

    Roholm结合临床与实验材料,对这类氟骨症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于1937年出版了Fluorine Intoxication

    同一时期,Velu记载了北非的地方性氟骨症。

    随后Shortt1937)、Pandit1940)等报道了印度的地方性氟骨症的临床和X线所见。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