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则提醒,腹泻发病高峰一般发生在霉变天或桑拿天里。霉变天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容易感到憋闷,人们喜欢大量食用生、冷食品,使得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医学专家建议,老百姓要格外注意家中厨房卫生,多通风,注意保持食品卫生,冰箱储存的新鲜食物最好在当天食用。
解读霉变指数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入夏后由于气温升高,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特别是进入梅汛期后,不仅会感到闷热难当,还常发现家中物品特易发生霉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物品会因生霉而变质,造成较大损失。因此,霉变灾害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灾害之一。
物品之所以发生霉变,是因为物品(如食品、烟、纺织品等)上的微生物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的繁殖生长而造成的。根据微生物对物品的作用及对人类的影响,分为4大类:
①病原微生物,这是指那些让人类致病的微生物群;②腐败微生物,这是指那些使食品及其他易霉物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群;③无效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存在对人类既无害又无益;④有益微生物,这是指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群。而通常引起物品霉变的霉菌又可细分为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红曲霉属四类。
适宜霉菌生长的环境温度为:①毛霉属,在常温下即能繁殖,几乎在土壤中、长霉的材料上、空气中和各种粪便中都能找到;②根霉属中的黑根霉最适宜的温度在30℃至35℃,37℃时不能生长,而无根霉发育温度为30℃至35℃,最适宜温度为37℃,41℃时不能生长;③曲霉属具有分解有机质的能力,最适宜的温度为37℃,有研究表明,黄曲霉的某些菌系可产生黄曲霉素,特别在花生、玉米或花生饼粕上易于形成,能引起家禽、家畜严重中毒以致死亡,并能致癌;④红曲霉属生长温度范围为26℃至42℃,最适宜温度为32℃至35℃。由此可见,导致物品霉变的适宜环境温度一般在26℃至37℃之间,当温度达40℃以上时,大部分霉菌将不能生长。
物品发生霉变与环境温度有关,且与自身含水量及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关。不同物品发生霉变对温湿度条件要求不一。如当粮库温度在20.0℃至35.0℃、相对湿度≥80%时,粮食就易发生霉变。烟卷等商品,气温达15.0℃、相对湿度≥85%时就会发生霉变,当气温达30.0℃、相对湿度≥70%时也能发生霉变,也就是说,当温度较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较低时,霉菌也能依附在物体表面繁殖生长。而对除食品类外的其他大部分商品而言,当温度<30.0℃、相对湿度<80%,就不易发生霉变。霉菌喜温喜湿,而且还耗氧。对大部分仓储物品而言,考虑储存成本,不可能将其存放在密封的无氧环境中,所以解决物品因生霉腐烂变质所带来损失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其环境的温湿度状况。因此,研究物品储存空间的霉变气象指数并作出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表明,我国江南夏季(5~9月)有利于发生霉变的频率为34%,即夏季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其温、湿度及空气中水汽含量搭配得当,易导致库房内大部分仓储物品霉变,尤其在7、8两月,温湿度条件有利于物品发生霉变的频率达60%以上,而其它时段均在20%以下。由此可见,物品易发生霉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7、8两月。因此,在7、8两月,要经常检查室内存放物品。有条件的库房要降温、降湿,并不失时机地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清洗、晾晒已霉物品,以避免室内已霉物品久存而腐烂变质,从而减轻因霉变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