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天气逐渐转凉,也是学生开学季。学生陆续返校,短时间内学生大量聚集,容易给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等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老师和家长们要提高防病意识,教育孩子们注意卫生、勤洗手、及时增减衣服,有条件的可以给孩子们接种疫苗预防针对性疾病。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有可能引起临床发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可以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请注意以下几点: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口鼻,经常开窗通风。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睾丸炎等。腮腺炎容易侵袭儿童和青少年,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果得了腮腺炎,要做好居家隔离,要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才能入托、入学,一般在三周左右。平时应注意开窗通风,接种腮腺炎疫苗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三、感染性腹泻
夏秋季气候高温潮湿,适合苍蝇和病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再加上学生开学聚餐增多,容易发生群体性感染性腹泻。预防肠道传染病,要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
1.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
2.吃熟食,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尤其是海水产品,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
3.喝开水,生水未煮不要喝。
4.每年5到10月份是肠道传染病门诊开放的时间,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去肠道门诊就医。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发病后主要特征。9月是手足口病好发时节,幼儿园和小学易出现聚集性发病。注意做到:
1.开学后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
2.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以防成人因隐性感染而将病毒传播给儿童。
3.教室和宿舍等场所坚持每天通风2~4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要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4.若孩子确诊为手足口病,儿童家长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幼托机构或学校,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五、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经水传播是本病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8~9月为流行高峰,多见于成人。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助本病传播。注意做到:
1.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内做好隔离消毒。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