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一、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
三、治疗原则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二)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三)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
四、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 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 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 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 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在医院产科的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现病毒性腹泻,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时,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三)流行期措施:在发生轮状病毒性肠炎,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时,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作好杀虫、灭鼠等工作,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宣传及管理。
(四)灾害影响:当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战争等异常情况下,由于卫生设施受到破坏,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得不到保证,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有利于各种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在抗灾的同时,要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