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工作动态 >外地信息
[健康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需呵护“脆弱的疫苗”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04-25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浏览:20次
字体:
        今天是第30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日前,在由健康报社主办、赛诺菲巴斯德支持的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对疫苗安全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疫苗不仅是预防重大传染病的利器,也是应对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的新抓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需要共同呵护“脆弱的疫苗”。 

  最具成本效益的医疗卫生投资 

  据介绍,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免疫接种相媲美。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据1942年《国民健康之现状》,当时全国每年发生各种疾病达1.4亿人,病死率达25%30%,其中41.1%死于传染病。那个时期每年婴儿死亡约360万人,死亡率高达200‰。由于疫苗尚未研发成功或者免疫预防未能广泛开展,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白喉、麻疹、百日咳等严重流行。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其中,2012年的麻疹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7%。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 

  曾光表示,全民健康素养不仅包括“管住嘴、迈开腿”等生活常识,同时也包括全民对疫苗的认识和提高接种率。历史经验表明,一旦针对某种疾病的疫苗接种率下降,必然会出现该种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疫苗接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医疗卫生投资之一,由于疫苗的预防作用,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可能发生的病例得到预防。当前疫苗接种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接种对象从儿童扩大到成人、从传统的健康人群扩大到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接种产品从单苗到联苗、从单一品种到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细分产品,“比如一系列科学研究证实,联合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老年人流感/肺炎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并有效延长老年慢病性患者的生存期。这表明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医疗卫生支出,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曾光强调。 

  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消除误区 

  与会专家认为,医改应该以国民健康为中心,而不局限于医院和医疗体制改革。今年的山东疫苗事件表明,中国的疫苗话题已经蜕变得太敏感,小的风波刺激也可能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免疫规划工作出现困难。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公共卫生陷阱,不仅需要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健全管理机制,媒体也需进行正确的科普,从而使群体健康得到保护。 

  “近日我就遇到这样一个情况,一位孩子在上午接种了某种自费疫苗后,中午就开始发热,傍晚时体温达到了39℃,家长开始就认为是打针引起的,后来到医院经医生检查、验血,确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郑东旖在会上也表示,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偶合反应,即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本身无关,但由于在时间顺序上形成了巧合关联,很容易被家长误解为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这种误解也可能影响公众对疫苗的信心。”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提升公众健康教育的认知、国民预防意识的提高,这也是很多基层预防保健医生毕生努力的目标,他们都为了疫苗的普及和科学的使用贡献着默默无闻的力量。郑东旖医生呼吁,政府、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学校、媒体等应该通力协作,加强科普宣传,消除公众对疫苗的认识误区,使公众充分认识疫苗接种对全人群及个体的保护作用。 

  (来源:健康报 记者 叶龙杰 2016年4月25日)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