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可出现溃疡。
1. 得了手足口病,最典型表现是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手掌、足底和臀部)皮肤疱疹。
2.患儿首先出现的症状多为低热,常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和皮疹,溃疡表现的过程为一开始是红斑,随后出水疱并进展为溃疡,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皮疹的过程为一开始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皮疹不痒。有的患儿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不发热。
3.病人一般症状较轻,大约7天可自愈,无需采取特殊治疗。只有极个别患者得病后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出现死亡。但如能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一般都可痊愈。
三、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只寄存于人体内,感染了肠道病毒后有的人出现如发热、皮疹等症状,有的人则没有任何症状。无论是否出现症状,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有:
1. 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2.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3.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
三、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手足口病通过咽喉分泌物(如唾液、痰和鼻涕)、病人疱疹液和粪便等经口感染,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预防:
(1)看护人员勤洗手,用肥皂给儿童洗手;
(2)尿布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常通风,勤晒衣被;
(3)充分清洗、消毒儿童使用餐具;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流行期每天晨起要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