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的历史,也记录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牛痘的发明和推广,开创了人类使用疫苗抗击疾病的先河。事实证明,持续而广泛地应用疫苗对控制甚至消灭疾病卓有成效。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免疫接种相媲美。据1942年《国民健康之现状》,全国每年发生各种疾病1.4亿人,病死率达25%~30%,其中41.1%死于传染病。那个时期每年婴儿死亡约360万人,死亡率高达200‰。由于疫苗尚未研发成功或者免疫预防未能广泛开展,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如脊灰、白喉、麻疹、百日咳等严重流行。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我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它的理论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预防大于治疗”是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前提。预防医学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数据表明:在健康和疾病预防工作中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8.5 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
疫苗对于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下降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通过疫苗预防的死亡数高达300万例,75万名儿童因疫苗而免于残疾。全球天花的消灭就说明了疫苗带来的伟大成就。自1988年以来,全球脊灰报告病例下降99%,累积约有500万人免于瘫痪。疫苗在中国的普及虽然还有待提高,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政府支持的预防接种计划等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人群的健康水平,人们对预防接种的接受度正在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