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疾病控制 >传染病防制
拉沙热基本知识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01-12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发现,但直到1969年才分离出病毒。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本病主要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流行。

一、病原学

  拉沙病毒(Lassa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科,为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拉沙热病原体,并以发现该病毒的地点命名其为拉沙热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拉沙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多乳鼠(Mastomys natalensis)为主,其次还有黑家鼠(Rattus rattus)和小鼷鼠(Mus minutoides)。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并不发病,但在其排泄物(如尿和粪便等)中含有病毒。

  感染拉沙热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亦为传染源,可导致医院内感染。

  (二)传播途径。

  拉沙热为人畜共患疾病,人主要通过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拉沙热患者的血液、尿、粪便或其他身体分泌物,以及通过污染的针头等感染。拉沙病毒可发生人际传播或医院内感染。尚无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拉沙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及轻症病例占多数。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拉沙热主要分布于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在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冈比亚、加纳、科特迪瓦、马里、塞内加尔等国家也存在拉沙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据估计,每年新发病例数达100 000人以上,其中约1000-3000人死亡(病死率1-3%),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15-25%。

  2.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3.季节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流行。

  4.输入性:自1969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以色列、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

  起病较缓,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虚弱,头痛、咽痛、咳嗽、弥漫性肌痛。少数病例在病程第2周在面、颈、躯干和臀部出现微小的斑丘疹。胸骨后疼痛、肝区触痛明显。发热一般持续7-17天,第2-4周开始恢复,多数患者周身虚弱乏力并持续数周。

  少数患者(5-20%)在病程3-6天上述表现加重。病程后期可出现脑膜脑炎,可表现为震颤、肌阵挛性抽搐、癫痫样发作、定向力障碍、痴呆、嗜睡、昏迷等,致死性病例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

  文献报道,重症儿童病例可出现严重全身水肿、口唇起泡、腹胀和出血等,病死率高。

  恢复期可出现短暂性头发脱落、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听觉神经损伤等。

  后遗症: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

四、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

五、预防

  拉沙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主要为灭鼠和环境整治,降低鼠密度。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为防鼠,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排泄物。

友情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