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HIV是可以传播的,但HIV本身并不会引发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导致各个系统出现机会性感染、肿瘤等复杂症候群。目前还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也没有彻底治愈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或方法。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避免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一:性乱的误导。
不少人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得艾滋病,不嫖娼、不卖淫,哪会染上艾滋病。言外之意:得艾滋病的人都有不良行为,甚至把艾滋病与性乱画上了等号。这是极大的误区,不利于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实施,有碍于安定团结,伤害了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亲属的感情。在中原地区,那些感染了HIV的老实农民,90%以上的人不是由性传播的。不论什么原因,染上HIV/AIDS都是不幸的,不应对他(她)们歧视。造成很多人被感染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基本的HIV/AIDS知识的无知,而且这种无知正在导致更多的人被感染。
误区二:和艾滋病人握手也会感染艾滋病。
而实际情况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只有三种,分别是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所以当双方手部皮肤无破损时握手是安全的,不会感染艾滋病。
误区三:唾液也是体液,接吻就会感染艾滋病。
而实际情况是一般礼节性的接吻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而深吻、长吻,或当唇、舌、口腔粘膜有破损或溃疡时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误区四:蚊子会传播艾滋病。
蚊子的叮咬会传播一些疾病,但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疟疾只能由中华按蚊才能传播。而蚊子的体内不适合艾滋病病毒的存活,更谈不上繁殖。另外,有资料表明蚊虫叮咬人体后喙上所带血量里的病毒不足以导致其他人体感染HIV。因此蚊子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误区五:“恐艾症”。
有人看了一些浅薄的艾滋病知识,就结合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特别某些有过不洁性行为的人,只要自己身上有一点轻微感觉异常,便以为自己染上了艾滋病,便反复找人咨询,惶恐不安、寝食俱废,有的还多次抽血化验HIV抗体,均为“阴性”,但他仍然不相信,甚至陷入了“恐艾症”不能自拔。而正确的做法是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艾滋病,相信检测结果,只要经过规范的血液检测就能明确自己是否感染了HIV。
误区六:发生危险行为后可以马上做HIV抗体检测。
实际情况是人体感染HIV后有一段时间是测不到HIV抗体的,这段时间为窗口期,在窗口期内虽然存在HIV感染但无法检出抗体。感染HIV后,体内抗体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抗体水平很低,并且只有某些抗体能够检出,不足以确定最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HIV抗体检测的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存在HIV感染的可能,应过2~3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民生问答:
哪些行为容易感染或传播HIV?哪些行为不会造成HIV传播?
艾滋病传播通过三条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有以下行为者容易感染或传播HIV:
1.在娱乐场所提供和接受有偿性服务;
2.经常更换性伴侣;
3.一方患有性病时发生性行为;
4.男男同性性行为;
5.与注射吸毒者发生性行为;
6.共用注射器吸毒;
7.到非法采血(浆)点卖血;
8.受感染的妇女怀孕、分娩和喂母乳。
日常生活接触,如空气、水、食物、工作车间或办公场所、剧院、商场、公共交通工具、游泳池、卫生间、共用电话亭等均不传播HIV。也就是说,与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在一起工作、学习、谈话、进餐、娱乐、运动等日常生活接触都不会造成感染。
每日一招: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怎么办?
当自己有过感染HIV的危险行为而怀疑有可能感染了HIV时,应该马上到当地有关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妇幼保健机构的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HIV实验室,做HIV抗体筛查检测。只要抽点血,就能得到一个初步结果。因为一个人如果感染了HIV,一般经过2—12周就会在血液中检测到HIV抗体。
筛查结果如果呈阳性反应,还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感染了HIV,需要再抽一次血,送到有资格做确认试验的实验室,做一个确认试验。如果确认试验结果也是阳性,就能判定感染了HIV。只有经过血液检测才能够明确自己是否感染。因此,建议有感染危险的人,应及时检测,及早明确自己的感染状况,以便及时得到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延缓发病时间,同时可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