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无糖、减糖逐渐成为消费者推崇的消费趋势,市面上各种宣称“0糖”的饮料层出不穷,那么,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是否有利于健康呢?
什么是“无糖饮料”?
“无糖饮料”的概念是和“含糖饮料”相对应的。含糖饮料里的“糖”指的是添加糖,是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其本质就是三大供能营养素之一的碳水化合物,属于纯热能食物。常见的添加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我们经常食用的白糖、红糖、冰糖、黄糖、黑糖等都是蔗糖。
常见含糖饮料的含糖量在8%-11%,比如:可口可乐的含糖量为10.5 g/100 mL。
无糖饮料更健康吗?被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的代糖,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都是安全的。《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只要按照标准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代糖作为一类添加剂,其甜度虽然远超蔗糖,其在产生甜味的同时基本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的热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无糖饮料不会导致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无糖饮料更有利于控制糖的摄入。
但长期的甜味剂的摄入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刺激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长期的胰岛素内分泌失衡,会加重人体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对体重控制及健康造成危害。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摄入甜味剂,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有可能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
另外,很多无糖饮料也是碳酸饮料,其中的磷酸,会影响钙的吸收,铁、锰、锌等矿物质的利用也会被干扰。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可能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大量二氧化碳可能影响人的消化功能。
因此,摄入过多的“无糖饮料”对健康也是有负面作用的。
在《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规定,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糖量小于等于5克,可以称为低糖饮料;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碳量小于等于0.5克,可以称为无糖饮料。
因此,无糖饮料不是没有糖,而是含量少,只要在规定要求范围内,就可以当成无糖售卖(0脂0卡是同样的道理)。
无糖饮料为什么喝起来是甜的?
无糖饮料喝起来之所以是甜的,是因为添加了代糖等甜味剂。
常见的代糖成分有木糖醇等糖醇类、甜菊糖、赤藓糖醇、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钠等。其中木糖醇食用后产生热量,称为营养性的甜味剂。其他代糖食用后不产生热量,也称为非营养性的甜味剂。
作为天然的、营养性甜味剂的代表,木糖醇主要应用在口香糖中,发挥其不致龋齿的作用。
甜菊糖、赤藓糖醇是天然的、非营养性甜味剂。甜菊糖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是一种可替代蔗糖非常理想的甜味剂。赤藓糖醇的分子结构类似于糖,但其中的一些氢原子被羟基取代,使其在代谢过程中被吸收的速度较慢,不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目前,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人工合成、非营养性甜味剂的代表。
除了糖醇类的甜味剂,一般甜味剂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500倍,有的高达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达到与蔗糖一样的甜度。其在肠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单双糖缓慢,引起人体代谢的变化不大。市场上售卖的主流饮料中,可乐使用的主要是阿斯巴甜,气泡水使用的主要是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也有可能是多种甜味剂同时使用。
怎么喝饮料更健康呢?
“无糖饮料”不是不含糖,长期过量饮用,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饮用无糖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同时发生。
选购饮料时,记得看饮料包装的标签和营养成分表哦!
为减少糖的摄入,谨记: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少喝汽水、果汁、奶茶、等含糖量高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