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以食养为基础,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调养方案,提出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的成人肥胖患者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 2 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
有研究预测,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因此,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那么肥胖如何定义,《指南》中有哪些食养重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基本概念】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根据肥胖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为单纯性肥胖;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为继发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和腰围是常用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指标。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身高(m)
体重与BMI(kg/m2)指数对照情况:体重过低:BMI<18.5;体重正常:18.5≤BMI<24.0;超重:24.0≤BMI<28.0;肥胖:BMI≥28.0。
腰围与肥胖类型对照情况:中心型肥胖前期:85cm≤成年男性腰围<90cm,80cm ≤成年女性 腰围<85cm;中心型肥胖: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腰围≥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