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宣传
转国家卫生计生委在线访谈:肿瘤防治知多少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04-24 00:00:00.0信息来源: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字体:

 

访谈名称:   肿瘤防治知多少

访谈时间:   2017-04-20 14:00

访谈嘉宾: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科普部负责人、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社长:李雨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医师:毕晓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钱红纲。

访谈状态:   己结束

主要内容:   【肿瘤防治知多少】每年的4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让我们一起聊聊肿瘤防治的那些事儿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红敏。每年的4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而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就是《肿瘤防治知多少》。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肿瘤防治领域的三位著名专家,跟大家一起聊聊肿瘤防治的那些事儿。现在大家就可以向我们专家提问了,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三位专家。这位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钱红纲。 [ 2017-04-20 17:01:03.0

   

 

     
     
 

[钱红纲:]谢谢大家,我是钱红纲。 [ 2017-04-20 17:01:18.0 ]

 
     
     
 

[主持人:]这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医师毕晓峰。 [ 2017-04-20 17:01:29.0 ]

 
     
     
 

[ 毕晓峰:]大家好。 [ 2017-04-20 17:01:41.0 ]

 
     
     
 

[主持人:]这位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科普部负责人、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社长李雨波。 [ 2017-04-20 17:01:53.0 ]

 
     
     
 

[ 李雨波:]大家下午好。 [ 2017-04-20 17:02:05.0 ]

 
     
     
 

[主持人:]非常欢迎三位专家。目前互联网信息发达,关于肿瘤防治等健康科普的信息繁多,质量良莠不齐,请问李老师,我们如何能确保自己获得权威可靠的科普信息?有哪些渠道呢? [ 2017-04-20 17:02:16.0 ]

 
     
     
 

[李雨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现在确实新媒体发达,各种传播渠道很多,各种信息源也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来源很多,其中有一些不是很科学或者有些误区,所以对群众来说,一是要看信息的来源,是谁发布、谁提供的,有没有依据,有没有时间要求,还有它是不是经过科学循证或者说是否得到行业内大部分专家的认可。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7月发布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其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关于信息的生成、信息的传播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大家从网上可以看到,可以参考。 [ 2017-04-20 17:02:40.0 ]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为我们科学地获取健康科普信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现在呢,有网友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体检正常,但随后发现得了癌症,那么防癌体检到底有没有用呢?我们先请毕医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 2017-04-20 17:03:28.0 ]

 
     
     
 

[毕晓峰:]现在确实是这样,有好多朋友说我每年都体检,但是过一段时间还发现得癌了,是什么情况?关于这个情况,我举一个例子,好多小孩儿天天在学校上课,有时候还上辅导班,但仍然有人考不及格。其实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体检的有效性,你上的课是不是有效果,体检也是这样,我们说体检不能做流于形式的体检,一定要看它有没有效果,就像吃饭一样,你说你吃饭了吗?我吃了,就喝了一碗粥、吃了一个馒头也是吃饭了,吃满汉全席也是吃饭了,它的内容不一样。我们体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有没有效果,体检要尽可能落到实处,做精准的体检。像肺癌的筛查,我们尽量去做胸部低剂量CT,消化道的检查要尽量做胃肠镜,这样才有意义,不是说光做一个胸片或者肛门指检,肯定不能很完善地把器官检查到位。 [ 2017-04-20 17:03:41.0 ]

 
     
     
 

[主持人:]毕医生建议我们做有针对性的体检。 [ 2017-04-20 17:03:55.0 ]

 
     
     
 

[毕晓峰:]对,要有效。 [ 2017-04-20 17:04:06.0 ]

 
     
     
 

[主持人:]防癌体检是不是并不能查出所有的癌症?对于这点,有没有相关的建议呢? [ 2017-04-20 17:04:17.0 ]

 
     
     
 

[毕晓峰:]好多人说,我做了防癌体检,是不是能百分之百把癌症都防住了?实际上也不是这个道理。大家想想导弹防御系统,再厉害的导弹防御系统也不可能把所有导弹都防住,因为什么呢?第一,来的导弹可能比较多,一个导弹防御系统拦顶多拦十个几十个就到头了,你给它100个导弹,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导弹都拦截住。我们体检也是这样,癌症有几百种,不可能通过一个防癌体检就把所有癌症都检查出来。还有,像胰腺癌、小肠恶性肿瘤,通过体检很难把它发现。就像导弹一样,有的导弹非常快,防御系统就很难把它防御住,有的导弹可以击中、可以分弹头,也是这个道理,防癌体检也是把大部分常见的像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这些癌症筛查出来,这些癌症占了癌症的百之八九十,这样的防癌体检就有一定意义。 [ 2017-04-20 17:04:29.0 ]

 
     
     
 

[主持人:]防癌体检是不是对不同的人有一些侧重,或者是性别上有什么侧重? [ 2017-04-20 17:04:39.0 ]

 
     
     
 

[毕晓峰:]防癌体检还是强调它的针对性,不可能所有人都进行防癌体检,还是要有一些选择。 [ 2017-04-20 17:04:50.0 ]

 
     
     
 

[ 主持人:]比如哪类人更需要防癌体检。 [ 2017-04-20 17:05:06.0 ]

 
     
     
 

[毕晓峰:]因为癌症也不是所有年龄阶段或者所有人群发病率都是平均的,肯定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遗传素质、不同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都会受其相关影响,每个人的癌症发病会不同。首先因为年龄和癌症发病有直接关系,像40岁以上的人,癌症发病就开始上升,这群人我们首先要关注,所以我们一般建议45岁以上的人就要定期做防癌体检。还有一些合并慢性病、有家族性遗传因素或者不良生活习惯,像吸烟或者有乙肝,这样的人也需要关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 [ 2017-04-20 17:06:15.0 ]

 
     
     
 

[主持人:]定期体检是多长时间一次? [ 2017-04-20 17:06:27.0 ]

 
     
     
 

[毕晓峰:]我出去讲课也经常给大家举例子,体检就像保养汽车是一样的,有的汽车可能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有的可能10000公里换一次,人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一年体检一回就可以,但是如果这个人合并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癌前病变、癌前疾病,你就不能和普通人一样一年体检一回,比如你有萎缩性胃炎或者乙肝,可能就得半年甚至三个月就要抽个血,查一下甲胎蛋白做一次体检,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判断你多长时间体检一回。 [ 2017-04-20 17:06:41.0 ]

 
     
     
 

[ 主持人:] 是,要针对个人情况。 [ 2017-04-20 17:06:59.0 ]

 
     
     
 

[毕晓峰:]是,个体化,这才有意义。 [ 2017-04-20 17:07:10.0 ]

 
     
     
 

[主持人:]有网友问钱医生,肝癌是如何筛查又如何早期诊断的呢? [ 2017-04-20 17:07:21.0 ]

 
     
     
 

[钱红纲:]肝癌是我们国家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咱们国家占全世界肝癌发生的一半,作为一个肝癌大国,咱们制定的肝癌筛查往往比国外的筛查严密一些。对于中国来说,很多都是乙肝,80%左右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于乙肝引起肝硬化导致的肝癌,对这样的患者,肝炎的人群,就需要进行筛查。我们通常说,对肝癌来讲,男性的发病率要大于女性,所以对于年轻男性,我们对于乙肝设置的筛查指征是35岁。我们通常情况下可能想,我都已经40多岁了再开始体检,实际上对肝癌高危人群,即家里人有这种疾病,有乙肝或丙肝的问题,对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进行更严密的监查,男性35岁、女性45岁就要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抽血,查甲胎蛋白,对于肝癌来讲,甲胎蛋白是个特异性指标,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是有65%以上的概率是和这个相关的。除了抽血以外还要查B超,这是最起码的筛查手段。当然对于极高危的,比如家里已经有这样的病人,本身乙肝又很多年,发现肝癌可疑,那就不能半年去查一次,甚至两个月就要去查,这时候查体也不能简简单单做B超,而是要用增强CT和核磁,确实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筛查是大范围,对于高危人群,还有更多的精细检查,这样才能建立预防。 [ 2017-04-20 17:07:34.0 ]

 
     
     
 

[主持人:]谢谢钱医生细致的解答。有网友想问钱医生关于胰腺癌的一些问题:据我了解,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钱医生,您方便给我们介绍一下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和如何防治吗? [ 2017-04-20 17:07:44.0 ]

 
     
     
 

[钱红纲:]近几十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往胰腺癌在肿瘤发病谱里排在将将前十位,现在在美国统计的数据已经排到第四位,上升得很明显,这主要是跟我们生活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胰腺癌的恶性程度是偏高的一种肿瘤,对于有可能发生胰腺癌的病人或者亚健康人群,进行早期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很多患者来的时候有70%已经没有手术机会,属于中、晚期患者。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缺少非常特异的早期筛查,比如肚子疼,有很多脏器都可以导致腹痛;还有胃痛,我们见到临床上有30%的人出现胃痛,查了一年多,胃镜反复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最后做一个增强CT或者核磁,发现是胰腺癌,已经很大了,没有办法手术切除了。我们临床上观察到很多不是特异的早期症状,可能造成早期诊治的延误。所以我们也在这儿更多地呼吁大家要提高防癌的意识。对于一些不太容易发现的癌症,刚才毕主任也提到了,很多肿瘤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出现症状了再去看,那时候已经比较晚了,还是要早期地按照科学筛查,早期诊断,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 2017-04-20 17:07:57.0 ]

 
     
     
 

[主持人:]钱医生的意思也是说胰腺癌不容易早期发现,需要通过体检或者筛查。 [ 2017-04-20 17:08:35.0 ]

 
     
     
 

[钱红纲:]对,我们是希望通过体检能够提高早期发现的概率,这样治疗效果才好。举个例子,胃癌,为什么欧美、日本的治疗效果比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经常去做胃镜,他们的胃镜筛查比例比我们远远高很多,发现了很多早期胃癌,治疗效果自然就好。而我们的防癌意识没有那么好,有时候发现了就比较晚期了,治疗效果自然就差一些,所以比较数据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的综合因素去考虑。 [ 2017-04-20 17:08:46.0 ]

 
     
     
 

[主持人:]除了我们需要加强体检以外,有没有什么生活习惯上的建议去防止胰腺癌类似的癌症? [ 2017-04-20 17:08:57.0 ]

 
     
     
 

[钱红纲:]胰腺癌主要是和生活习惯相关,大家也知道胰腺癌、胰腺炎这些问题,实际上胰腺炎和胰腺癌的相关联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只占不到10%的比例,其他更大的比例是什么?是饮食习惯,比如高蛋白、高脂、高胆固醇长期大量摄入或者短期一次性摄入,会导致胰腺癌或胰腺炎的发生,还有一些情况,包括遗传因素,包括癌前病变,比如导管内乳头状瘤这样一些癌前病变,可能也要早期去检查。再有一点,大家原先可能没有意识,认为胰腺癌主要是和吃有关,但现在看,它的主要因素还是吸烟,大家在日常中可能没有意识到,吸烟可以使胰腺癌的概率增加4倍,而饮食方面,喝酒、吃东西的因素只是两倍,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吸烟可能会导致胰腺癌发生的机率更高一些,但这只是理论上、数据上的。总体来说,胰腺癌和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和遗传背景有关系,甚至和很多癌前病变,包括其他行为也都有一些关系,所以要综合起来看,如果出现一些问题的话,还是要到有经验的癌症中心去进行筛查。 [ 2017-04-20 17:09:10.0 ]

 
     
     
 

[主持人:]听了钱医生的建议,我们知道抽烟不仅患肺癌的机率比较大,患胰腺癌的机率也会更大,所以提醒广大烟民朋友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天的网友对肿瘤防治有什么疑问呢?有网友问,普通体检和防癌体检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做防癌体检? [ 2017-04-20 17:09:25.0 ]

 
     
     
 

[毕晓峰:]我的工作就是防癌科,和这个工作有一定关系。 很多人问普通体检和防癌体检有什么区别,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体检,都是发现病,只不过防癌体检更多地关注癌症,普通体检更多地关注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情况,侧重点不一样,目的不同。第二个是专业性不一样,防癌体检一般都是一些专业机构,像肿瘤医院专科或者专业机构进行防癌体检,专业的防癌体检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首先就是病史的询问,即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你的个人史、家族史、遗传史,根据你原来的身体情况判断你患哪几种癌症的可能性比较高,我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查,然后才是触诊、血液检查、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还有是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钼靶、CT、核磁、Pet-CT。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随访,因为不能通过一次体检就决定终生,人的生活过程中疾病是随时不断发生的,防癌体检是整体的,我们根据你的体检结果要给你制定一个个体化的防癌管理,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完善的防癌体检范畴。大家的意识也不一样,因为你到肿瘤医院或者到专业的防癌体检机构就是看你有没有得癌症,或者看你这个病是不是癌症,诊断癌症或者排除癌症,专业性不一样,这是它比较大的区别,因为意识不同。 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现在中国老百姓还是意识比较差,平时我和大家聊的时候大家也说,我为什么要做胃肠镜?我大便很通畅,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体检本身就是正常人去医院体检才叫体检,你有症状你就要去看病了。所以我们说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有好多人一直等到有症状了才去医院,往往就耽误了。90%的早期癌症都没有任何症状,有症状的都是晚期,就是这样的现状,中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30.9%,为什么这么低?就是因为中国发现早期癌症太少。我们做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统计,到医院就诊的,一期癌症患者只有12.6%,四期26.4%,一期占的太少,四期都比一期的多,所以还是老百姓没有这个意识,一定要有防癌意识,才能指导你有一个正确的、正常的防癌行为。 [ 2017-04-20 17:09:43.0 ]

 
     
     
 

[主持人:]总结起来,癌症的早期诊断不是太明显,所以我们要加强体检筛查。 我们身体有很多器官都可能发生癌症,但是防癌体检又并不能检出所有的癌症,对此您建议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 2017-04-20 17:10:14.0 ]

 
     
     
 

[毕晓峰:]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有时候我就说,一切不正常的都是异常,你首先要想到有没有可能是癌,因为现在癌症还是比较可怕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别的病还可以吃药,癌症一旦发现了,确实很麻烦,比较简单的癌症治疗也要化疗、放疗、手术,有时候还加靶向治疗,几十万就没了。体检可能一年5000块钱就够了,一旦得了癌,50万都不够,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防癌的意识,这是最主要的。然后是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一些异常的蛛丝马迹,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有一个人,他就是便秘,夏天的时候便秘一两个月,老是便秘,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以为是喝酒或者喝水少、天热,因为他爱人是医院的同事,就说你抓紧去做个结肠镜吧,他做了以后,一看,结肠癌。刚才钱老师也说了,癌症没有很固定的癌症表现,往往是表现为一些身体的不舒服。我原来还碰到过一个人,他是肺癌,得了肺癌以后回忆这个事儿,他说半年之前酒量就下降了,原来喝一瓶白酒一点事没有,得癌症之前喝半斤都难受,这也是显示你身体状况的下降。如果你出现了一些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是最主要的,有好多人就忍着,还有人怕去医院查出癌来,你不查癌也在那儿长着,你查得越晚它长得越大,不能讳疾忌医。 [ 2017-04-20 17:10:26.0 ]

 
     
     
 

[主持人:]所以要提醒大家,一个是要注意体检筛查,还要注意身体细微的变化。 还有网友问到,防癌体检价格从几千到上万,贵的检查一定有用吗?检查项目是不是越多越好,该如何做选择呢? [ 2017-04-20 17:10:43.0 ]

 
     
     
 

[毕晓峰:]是,现在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有好多人不差钱,每年做一个Pet-CT体检,我认为,体检还是要看效果,不能看形式,要看内容。从北京到南京,你要么坐飞机、要么坐高铁,不可能走着去,就是说,根据你的出行距离不同,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从天安门到东单,你坐飞机现实吗?不现实,还不如走着或骑自行车。体检也是这样,要根据不同的器官选择合适的体检方法,这是主要的。比如肺癌的筛查,推荐大家做低剂量CT,因为CT相当于把这个东西切开了,一层一层看,胸片是从前往后,肋骨、纵隔可能把肺上的小结节挡住,容易漏掉。Pet-CT虽然查的比较准,但是辐射很大,相当于全身的CT扫描,还要打药,糖尿病病人不能做,对于消化道结肠黏膜病变也是诊断不出来,可能还不如做一个胃镜或肠镜看得确切。所以对于体检来说,也不能光看贵或者便宜,当然便宜的肯定不如贵的好,但是贵的也不是万能的,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查,这样才意义。 [ 2017-04-20 17:11:48.0 ]

 
     
     
 

[主持人:]重要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 2017-04-20 17:11:59.0 ]

 
     
     
 

[毕晓峰:]对。 [ 2017-04-20 17:12:13.0 ]

 
     
     
 

[李雨波:]还要跟医生沟通,听取医生的意见。 [ 2017-04-20 17:12:23.0 ]

 
     
     
 

[毕晓峰:]比如好多人吸烟很多年了,50多岁了,再拍胸片意义就不大,应该做个CT [ 2017-04-20 17:12:34.0 ]

 
     
     
 

[主持人:]肿瘤是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的,具体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 2017-04-20 17:12:46.0 ]

 
     
     
 

[钱红纲:]我先说,待会儿两位老师说。 肿瘤,大家平时最顾忌的还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相对来说更忽视一些,其实良性肿瘤也有逐渐长大的过程,还有一个说法是良性肿瘤的恶性行为,并不是说良性肿瘤就不管它了,也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在于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生长不受控制,不受正常的机体防御能力控制,就无限制地生长。我们对于这些肿瘤要采取更为积极的一些治疗措施,包括现在常用的手术、放疗化疗方法。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一部分肿瘤通过这些手段能够控制,还有一部分肿瘤可以进行彻底根治,但是这个彻底根治目前来讲比例并不是特别高。对于恶性肿瘤,我们更提倡的是早期发现,对于早期病变治疗效果更好。那么,早期怎么发现?听毕主任讲一讲。 [ 2017-04-20 17:12:59.0 ]

 
     
     
 

[毕晓峰:]大家可能对肿瘤和癌症的概念不清楚,不了解肿瘤和癌症是什么关系,我想给大家说的意思是,肿瘤就是一种病,肿瘤分良性、恶性,咱们平时说的癌症一般泛指的是恶性肿瘤,同时还有肉瘤,肉瘤和癌症就是恶性肿瘤里起源的组织不一样,所以有癌症和肉瘤的区分。就像一群人一样,肿瘤就相当于一群不太好的人,良性肿瘤就是光思想不好,但是没有表现在行动上,偶尔表现在行动上。恶性肿瘤就是说思想不行,行为也不行,有转移、复发。刚才钱老师也说了,对于良性肿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有可能会恶变,对于恶性肿瘤更要早期发现,一期5年生存率百分之八九十,到四期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说战略前移,就是预防靠前,早诊早治,这是目前我们能掌握的比较好的方法。 [ 2017-04-20 17:13:46.0 ]

 
     
     
 

[主持人:]刚才毕医生的回答里说良性肿瘤有可能转化成恶性? [ 2017-04-20 17:13:58.0 ]

 
     
     
 

[毕晓峰:]它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良性肿瘤有可能恶变。 [ 2017-04-20 17:14:13.0 ]

 
     
     
 

[主持人:]也就是类似于恶性肿瘤了? [ 2017-04-20 17:14:27.0 ]

 
     
     
 

[毕晓峰:]对。良性肿瘤发生恶变一般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一个脂肪瘤,10年没有变化,但是近期突然长了,变硬了。就像一个黑色素瘤一样,原来挺好的,现在颜色加深了或者边缘不规则了,或者容易出血、搔痒,会有一些变化的。朋友们在生活当中注意自己身体的一些蛛丝马迹的变化,哪儿发生变化了,或者长的东西变大了、疼,要尽快去医院看,这是最主要的。 [ 2017-04-20 17:14:39.0 ]

 
     
     
 

[主持人:]就是说,良性肿瘤有这么一个转化过程,所以还是要提醒大家,对良性肿瘤也需要关注,需要及时治疗。那么,良性肿瘤是不是一定能够治愈?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认为癌症一定不能治疗的感觉。 [ 2017-04-20 17:14:50.0 ]

 
     
     
 

[钱红纲:]良性肿瘤也分,有一些良性肿瘤恶变的机率非常低,可以在临床上观察一段时间。有一些肿瘤,像肝上的一些腺瘤,有5%以上的恶性机率,我们会要求它尽早给做了,因为时间长了以后,最后恶化是一定的。刚才毕老师也提到了脂肪肉瘤的转化,有时候并不是能够很容易地通过你自身的感觉去发现,这时候你自己很难判断,你要定期去找医生,医生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比如这个大了,大一点,到底有事没事儿;有时候出现疼了,到底有事没事。医生会通过沟通告诉你,时间长了你也就知道良性的病到底需要怎么去处理。不是说良性病我们就不需要处理,良性病也需要处理,但是处理要采取一种什么态度,是这样一个过程。 [ 2017-04-20 17:15:01.0 ]

 
     
     
 

[李雨波:]刚才毕主任提到大家对肿瘤的认识、意识,实际上就涉及到健康素养的问题,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技能的掌握跟健康行为都有很大关系。因为肿瘤强调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实在之前还有更早的,就是日常生活方式,预防做得好的话,对后面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 2017-04-20 17:15:12.0 ]

 
     
     
 

[主持人:]李老师从健康素养的角度提醒大家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健康知识素养。谢谢专家们形象生动的解答。 有网友问,请问钱医生,肝癌会不会遗传或者传染?怎样后天预防? [ 2017-04-20 17:15:23.0 ]

 
     
     
 

[ 钱红纲:]大家也经常看到有的家庭里好几个人都得了肝癌,会怀疑到肝癌是不是遗传病。实际上,肝癌是由于它的病因引起的,咱们国家为什么老是容易发生家庭聚集的现象,是因为乙肝引起的,而且对乙肝没有进行很好的防控,导致乙肝病毒在这个家庭中有很高的比例,尤其像母婴传播,这是临床上非常不愿意见到的,通过一些手段可以阻挡70%80%以上的悲剧发生,只要进行正规的防治,把乙肝病毒可以降到很低,从乙肝病毒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的过程就会延缓,发生肝癌的比例也会从现在的百分之二三十降到更低,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意识到它不是遗传病,它的根源在于乙肝病毒感染。对于我们身边有乙肝的,咱们也不用谈乙肝色变,乙肝主要是体液和血液传播,正常的接触都没有问题,不用有太多的严防,但是对于一些高危的情况,比如你身上有伤口,或者是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物品扎伤了,这种特殊情况,去医院可以处理,打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加你的抵抗力,平时打疫苗,抗体的滴度足够高了,对乙肝就有很好的防控。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把乙肝控制好了,肝癌的发生比例也会降下来。 [ 2017-04-20 17:16:00.0 ]

 
     
     
 

[毕晓峰:]好多人认为癌症是可以传染的,好多人都这么问,其实癌症本身是不传染的,因为癌症是自己身体的体细胞发生变化了,然后才有癌细胞,是你自己身体的变化,不可能传染给别人。但是引起癌症的危险因素可以传染,就像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病毒、幽门螺旋杆菌、血吸虫这些寄生虫等等是可以传播的,这些东西在人群当中传染造成癌症的发生,我们说的防癌也是避免这些,因为感染造成的癌症大概已经占了30%左右,也是很大的一块,预防癌症,这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 2017-04-20 17:16:12.0 ]

 
     
     
 

[主持人:] 谢谢专家非常实用又郑重的解答。现在还有网友在提问,请场外朋友读一下网友的问题。 [ 2017-04-20 17:16:27.0 ]

 
     
     
 

[ 主持人:]有人问,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这会导致癌症吗? [ 2017-04-20 17:16:42.0 ]

 
     
     
 

[毕晓峰:]幽门螺旋杆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一级致癌因素,主要是它和胃癌、淋巴瘤都有相关性。但是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人群中进行传播,而且可以进行口对口传播,比如我们大家在一块儿吃饭,有一个人有幽门螺旋杆菌,他就可以通过菜传染。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和胃癌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必须得胃癌。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就像把胃黏膜这个保护层像屋顶打了一个洞一样,造成侵害因素更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而且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杀灭的时候能降低胃疾病的发生,往往在胃癌标本里都能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就是它和胃癌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事,但是也没必要恐慌。 [ 2017-04-20 17:16:55.0 ]

 
     
     
 

[钱红纲:]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的关系大家已经有一定重视了,在临床可以进行这个检测。大家如果胃疼了或者最近一段时间胃不舒服,可以去医院做个简单的呼气试验,不一定先做胃镜,可以之前做一个呼气试验,了解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胃疼还不缓解,可以做一个直观的胃镜。把这些检查都做到了,也就不必那么揪心了,晚上睡不好。本身精神状态对胃癌也有作用,所以把这个事情早点发现、早点解决了,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都比较好。 [ 2017-04-20 17:17:10.0 ]

 
     
     
 

[ 主持人:]专家建议还是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体验或者感受具体判断是怎么回事。 [ 2017-04-20 17:17:20.0 ]

 
     
     
 

[李雨波:]有个例子,我父亲在春节体检的时候,癌胚抗原高一点点,指数是8,很紧张,我们带他到医院复查一下,去消化内科看大夫的时候,建议做胃镜,结果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大夫给开了药,两周一个疗程。然后告诉我们要分餐,把我爸爸的餐具分出来,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不吃辣椒、不吃刺激性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日常要加强锻炼等等。 [ 2017-04-20 17:17:31.0 ]

 
     
     
 

[毕晓峰:]家里别人也可以查查有没有感染。 [ 2017-04-20 17:17:46.0 ]

 
     
     
 

[ 李雨波:]他吃那个药吃了两个疗程,隔了一个月去查还是阳性,又吃了一个疗程,上个月告诉我是阴性的了。 [ 2017-04-20 17:17:57.0 ]

 
     
     
 

[毕晓峰:]刚才李老师说的牵扯到肿瘤标志物的问题。肿瘤标志物本身就是肿瘤细胞或者肿瘤细胞刺激身体产生的物质,像一些蛋白、酶、多糖,因为本身它是血液层面的一个检查,很容易受到身体情况的影响,比如发烧、吸烟,有些人一吸烟癌胚抗原就高,如果戒烟了就低下来,运动、过敏等都容易引起肿瘤标志物高。有人说我查了肿瘤标志物就没有得癌,一高是不是得癌了,就比较紧张,其实这不是一个百分之百敏感的指标,肿瘤标志物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有好多良性的临床也升高了,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癌症它也不高,所以对肿瘤标志物要辩证地看,要和别的检查,像CT、超声、胃肠镜结合起来看,不能说用肿瘤标志物就能代表整个体检,因为毕竟有假阳性和合假阴性的情况。而且肿瘤标志物要动态地看,因为一些良性疾病往往动态升高,像李主任说的他的父亲,高一点点,意义往往不大,像有的C199一下子1000多,但是我也见过一个人,他的C199一直就1000多,正常是37,他把所有临床可以做的检查都做了,胃肠镜、Pet-CT等,都下不来,没办法,后来吃了一些中药,降下来了,但是仍然是100多,也没再往下降,后来好几年了,也没发生癌症的表现,还特别紧张。所以,大家对肿瘤标志物还是要动态、辩证地看。 [ 2017-04-20 17:18:10.0 ]

 
     
     
 

[ 钱红纲:]我们要看它的动态发展水平,如果一直往上走,那很可能有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波动,虽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没有指数型的上升,这时候只是一个提示,往往没有那么着急,可以有一定的观察时间。 [ 2017-04-20 17:19:02.0 ]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分享这么生动的例子,两位专家又对肿瘤标志物给我们做了一些拓展和科普。下面场外朋友接着问一下。 [ 2017-04-20 17:19:13.0 ]

 
     
     
 

[ 主持人:]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癌?有没有这样的高危人群? [ 2017-04-20 17:19:27.0 ]

 
     
     
 

[毕晓峰:]这就要结合你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80%的癌症都和生活环境有关系,如果你接触了一些危险因素,像吸烟、工作环境,像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肯定是属于有一定的患癌危险。还有是情绪、性格,老是长期压抑,好多乳腺癌患者都说半年前或者一年前家里有一个人突然去世或者因为车祸等遭受比较大的打击,这也有一定关系,和你的免疫状态有一定关系。还有是遗传,现在的肿瘤遗传综合征,虽然只有5%-10%的癌症和遗传有关系,但是如果确实是你的常染色体上基因有变化,就像我们说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性结肠癌、家族性乳腺癌,包括早衰型干皮症、家庭性息肉症,这些都是家族基因发生变化了,像这些人往往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所以,第一,你有不良生活习惯,接触一些危险因素,这是一部分人,再有就是有家族遗传史的,这些人要加强防范,自己发生癌症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大。 [ 2017-04-20 17:19:41.0 ]

 
     
     
 

[钱红纲:]就像毕主任所讲的,一个是内在因素,一个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就是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一些特殊的工种,像接触化工物质、核辐射等,这也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主要是内在因素,咱们其实能够调控的主要是内在因素,比如在心态方面,我们虽然没有把心态这个因素进行更广泛的宣传,但实际上在临床当中有很多患者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医院专门有心理科,对这样的患者进行疏导。现在正好是防癌周,不要等真正得了病才去治你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你心里觉得比较压抑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要尽早去找心理医生开解一下,这是我想补充毕老师说的,展开一点说这个事情。 [ 2017-04-20 17:19:54.0 ]

 
     
     
 

[李雨波:]更广泛地说,刚才说了高危人群的一些生活因素,其实对大多数普通人群来说,更要强调我们刚才讲的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日常生活方式或者个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的提高、积累,这是相当重要的。 [ 2017-04-20 17:20:04.0 ]

 
     
     
 

[毕晓峰:]这属于癌症一级预防的范畴,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通过这样能降低60%的癌症发病。 [ 2017-04-20 17:20:15.0 ]

 
     
     
 

[主持人:]谢谢三位专家,总之大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 [ 2017-04-20 17:20:25.0 ]

 
     
     
 

[ 主持人:]网友:我听说一种说法,病都是吃出来的,我很喜欢吃辣的,经常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也会吃剩饭,是不是这种饮食习惯会更容易得癌症呢? [ 2017-04-20 17:20:42.0 ]

 
     
     
 

[钱红纲:]像这种生活习惯,现在大家都比较忙,可能都会面临到这些问题,现在大家对健康也逐渐在关注,饮食方面的一些问题,像吃剩饭,里面可能还有亚硝酸盐或者黄曲霉菌素、霉变的东西,这些可能都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像食道癌、肝癌等都可能与此相关。除此以外,像这位网友说的吃一些辛辣的、刺激性的东西,我们且不说中医的理论,西医也认为,刺激性的东西对身体的调节也是负作用的,包括胃肠道的身体调节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更主张健康饮食。 [ 2017-04-20 17:20:52.0 ]

 
     
     
 

[毕晓峰:]癌症的“癌”字上面有三个“口”,我们说癌症是吸出来的、吃出来的、喝出来的,这是一个比喻,实际上癌症的发生很多都是和吃有关系,像消化道癌,就和饮食有密切关系,现在尤其像消化道癌,就和饮食就密切关系,胃癌、肝癌的发病率正在缓慢下降,也和现在的健康知识、生活习惯的改善有一定关系。现在结肠癌为什么发病率升?现在人吃红肉吃得多,运动又少,导致结肠癌发病率上升,在上海,结肠癌已经占第二位,所以说和饮食还是有直接关系。像黄曲酶毒素、霉菌,都和消化道癌有直接关系。现在说吃香的喝辣的,消化道黏膜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刺激,热的东西、辣的东西老是刺激黏膜不断变化,细胞不断在变化,时间长了就恶变了。病从口入,癌症也这样。 [ 2017-04-20 17:21:04.0 ]

 
     
     
 

[主持人:]有网友请问钱医生,肝硬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有人认为肝硬化是癌症的一种,肝硬化的早期症状和防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 2017-04-20 17:21:16.0 ]

 
     
     
 

[钱红纲:]我们搞肝癌的就讲,8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肝硬化逐渐演变过来的,所以对肝硬化的患者我们接触的也是比较多的。但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硬化还是由肝炎导致的,除此以外,大家更要重视的是由于酒精致病比例会逐渐上升,欧美国家酒精肝为主,咱们是乙肝,日本是丙肝,咱们的乙肝比例在慢慢下降,酒精肝这些肝病在逐渐升高,还有一些脂肪性疾病导致肝癌、肝硬化。我也想提醒大家,疾病谱可能在逐渐变化,你把这个因素弄下去了,说我没乙肝就一定不长肝癌,不是的。你也不能成天喝酒,喝酒可能导致酒精肝,酒精肝可能比乙肝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一样的问题,都会导致肝癌。如果已经长了肝硬化,可能通过中药、西药进行控制,但是很难逆转,就是出现了肝纤维化以后,想把它再变为正常的肝是做不到的,所以你只能延长恶化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从乙肝到肝硬化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如果你把这个时间延长,从肝硬化变成肝癌的过程也会延长,那么你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率也会下降。所以,一个啊是病因的问题,一个还是要早诊早治,平时进行控制。 [ 2017-04-20 17:21:32.0 ]

 
     
     
 

[主持人:]有网友问道我国癌症患病率的事,癌症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年轻化,请问各位专家,有哪些癌症是年轻时就要开始注意并加以防范的? [ 2017-04-20 17:22:46.0 ]

 
     
     
 

[毕晓峰:]癌症和年龄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40岁以下的癌症发病率,35-39岁癌症发病率为89/10万,40-44岁癌症发病率为153/10万。但是,最近几年,可能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癌症越来越年轻化,30岁以下女性甲状腺癌是第一位,30-39岁年轻女性患乳腺癌比较多,还有直肠癌的年轻化也比较明显。还有就是一些儿童的病,主要是先天因素比较多一些,像白血病、脑瘤、淋巴瘤和母细胞瘤等情况,这可能就和遗传、和外界环境关系等密切一些。虽然年轻人癌症发病率不如老年人高,但是年轻人也不是百分之百不得癌,也同样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因为临床上经常能见到30岁左右的人得肝癌、胃癌,非常多。我们平时还是要有这个意识,虽然年轻,但是也不要太“造”自己的身体,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尽量少,要及时体检,有什么情况及时处理。 [ 2017-04-20 17:23:00.0 ]

 
     
     
 

[李雨波:]我再补充一些。 现在正处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刚才专家也谈到了对肿瘤防治的大众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各个医疗机构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对大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民众的健康技能。在此呼吁大家要注意收集、整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呼吁大众媒体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我们健康教育中心也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些工作,近期我们公布了肿瘤防治核心知识点,开发了一些视频、小画册,也发到各省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这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发放。我们也跟相关专业机构一起合作,开展相关工作。在此打一个小广告,虽然“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结束了,但是我们下周要做一个关于肿瘤防治的宣传活动,也是对“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同时,相关的健康知识也会继续传播给大家。 [ 2017-04-20 17:23:13.0 ]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在最后呼吁大家能提高我们的健康知识素养,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 肿瘤虽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预防,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胸开阔、乐观积极,肿瘤也可以防患于未然。感谢三位嘉宾今天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科学而实用的肿瘤防止知识,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 2017-04-20 17:23:24.0 ]

 

 

 

友情链接
微信